第三十二章 玄武七宿,蕩儘群魔!(萬字章節)_從大明王朝開始橫推諸天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從大明王朝開始橫推諸天 > 第三十二章 玄武七宿,蕩儘群魔!(萬字章節)

第三十二章 玄武七宿,蕩儘群魔!(萬字章節)(1 / 2)

徐行甫一坐定,首先便開始運轉起“九霄真經”,將自己眉心祖竅中那一股由“黃天大法”修行而來的至虛清炁,按照其中法門,進行升華、提純。

除去功法品級的差彆外,這兩大道門神功最大的區彆,就在於世界觀上,隻是根源於孫恩和張三豐對這片天地有不同的認知。

“黃天大法”是采取了“天有九野”的世界觀,蒼茫古樸,由此才會練出一股的至虛清炁,浩浩蕩蕩、彌散八荒。

“九霄真經”則是采取了南宋時期,最為流行的“九霄九重”說法,將天域劃分九層,由高到低,依次向上攀升。

所以,九霄真氣練到如碧空晴、淩渡虛那種境界,才能牽引罡煞之氣中,最為純正也最剛強的天罡之氣,納為己用。

這種世界觀的差異,既是因為所處時代背景不同,亦是因為兩人的性情,以及其餘種種因素。

在孫恩那個年代,“天有九野”是一種普遍性的認知。

並且他除了身為絕世大宗師外,亦是天師道之掌教,更致力於建立地上道國,想要在亂世完成改天換地的弘願。

所以,“黃天大法”才會以“廣”字為精義,更呈現出如今這種浩蕩無邊的特征,令天師道德被天下,本就是孫恩一生所求。

而在張三豐所處的年代,神霄派的影響已然極大,他們所推崇的“九重九霄”,便成了道門最主流的世界觀。

張三豐雖然不認同“天有九霄,神霄最高”的理念,卻也認可九重天的認知。

並且在張三豐那個年代,他便是真正意義上無可爭辯的天下第一人。

所謂登泰山而小天下,可張三豐所站的位置,已可稱半在人間半在天,對他來說,所謂的九州四海,說來遼闊,也就是那麼回事。

唯一值得這位老真人探尋的,便隻有在凡人看來高不可攀的九天,所以他才會創造出“九霄真經”這一門以“高”、“深”為主旨的武功。

“九霄真經”的九霄,既是代指九重天,也有積雲成霄之意。

這樣意味著,“九霄真經”的修為每高一層,修行者就能將真氣堆積得更高,從而觸摸九重天的更高處,攫取到更為純淨的天罡正氣。

直至最後練成四大巔峰境界中的“無極歸真”,便如能如張三豐一般,掙脫束縛,飛升天外。

其實修行到了徐行這個境界,想要神魂出竅,飛入雲層中去吸納天罡正氣,已不算是難事。

但是“九霄真經”中,不僅有吸納、淬煉天罡正氣最省時省力的法門,亦介紹了如何挑選天罡正氣,以及怎樣用這種罡氣勾連星力。

這些都是張三豐這位堪稱超世之才的絕代大宗師,足足耗費了百餘年心血,才最終總結出來的經驗之談,由不得徐行不重視。

尤其是最後那一點,將罡氣與“北方玄武七宿”之星力勾連的法門,才是練成“真武七截陣”的精髓。

“真武七截陣”之所以不能一人練成,其中之一原因是,遙感星宿本就極其耗費心神,何況是一人牽引七宿之力?

而且,即便修行“九霄真經”的武者到了至高境界,又彆有奇遇,精神境界強悍到可以同時感應七宿,但他們也沒法一人成陣。

因為武者修為越高,引來的星力就會越發澎湃,根本難以抑製。

這也意味著,想要獨自施展“真武七截陣”的武者,修為越高深,會承載的負擔也就越沉重。

這幾乎是一個無解的難題。

因為無論是張三豐出身那個世界,還是這個世界的武者,雖然也兼顧煉體,卻始終以真氣為主。

如蒙赤行、厲工這種煉體與煉氣比例達到近乎五五開的強者,都算是鳳毛麟角,但即便如此,他們亦壓不住星力反噬。

所以,張三豐才會將這門勾連玄武七宿、內蘊陰陽變化的武功,拆解成七門截然不同的武功,演化成能夠由七人聯手使出的“真武七截陣”。

可這樣的陣法,比起張三豐設想中的完成狀態,自然是差了不止一星半點。

要知道,對頂尖強者來說,真氣運轉中出現一絲一毫的差錯,都是差之毫厘,失之千裡。

而七個修為層次、真氣性質、戰鬥風格都不儘相同的人,組合在一起,就算勉強能夠搭起“真武七截陣”的框架,也絕無可能做到張三豐設想中的完美地步。

其實,按照張三豐後來的推算,若想達到“一人結陣,身成真武”的地步,隻怕要通過“分神化念”之法,將自身神魂一分為七,並且凝成七尊身外化身,才能最終實現。

不過,想要將這種法子付諸實踐,比起煉體煉到能夠負載七種星力的地步,難度可以說是隻增不減。

如今為了分身鎮壓空洞,將一身“九霄真經”修為,儘數轉化成“十陽境界”的張三豐,更做不到這一點。

可這幾十年來,張三豐除了鎮壓空洞外,又無彆的事可做,隻能鑽研武學。

而張三豐這一生,所創武學頗多,卻唯有一個“真武七截陣”,對他來說稱得上是繞不開的難題,一潛心修行,就會想起來。

在幾十年間,張三豐是越想越是心癢難耐,好似百爪撓心一般,卻偏又無法付諸實踐。

這對一個才智驚人又頗具行動力的武學大宗師來說,實在是一種至極的煎熬與折磨。

也正因如此,張三豐在看到徐行這位同樣精通陰陽變化,根基繁複,足可一分為七,且純粹以煉體為主,煉氣為輔的強者,才會那麼興奮。

在明白徐行具備經受七種星力的條件後,張三豐隻擔心一件事:

——在接下來這段時間裡,這位徐小友是否能夠將“九霄真經”以及“真武七截陣”這兩大幾乎融彙了他畢生心血的絕世武學,徹底領悟,並且化為己用?

這並非是張三豐看不起徐行的資質稟賦,恰恰相反,若不是信任徐行的天資,他根本就不會做此選擇。

問題在於,這兩門武功,實在是過於精妙與高深。

要知道,張三豐沒有來到這個世界前,就已是他出身那個世界裡,無可爭議的天下第一人、絕代大宗師,更是年過百歲,武道大成。

在那個世界,饒是少林寺裡有將“易筋經”修煉到“黑級一間”境界的三渡神僧坐鎮,再加“黑級二間”境界的幾位空字輩高僧,堪為天下第二大派。

但麵對張三豐,空性也隻能不無畏懼地說出一句:

“少林寺中千百名和尚一擁而上,你也未必就能把少林寺給挑了。”

由此可見,這位在世真武的武功修為,究竟到了一種何等登峰造極的地步。

而來到這個世界後,張三豐雖然花費了六十餘年時光,鎮壓破碎空洞,耗力甚劇,但在接觸到此界的本土武學後,他的武道境界甚至還更有提升。

其實到現在,就連張三豐自己,都有些弄不清楚他的力量,究竟到了何種地步。

所以,即便沒有親自再修煉“九霄真經”以及“真武七截陣”,但是張三豐以此時的目光回望過去,對這兩門功法又多了許多感悟。

到了現在,“九霄真經”、“真武七截陣”這兩大張三豐自創的武功,已不能單純用絕世武學來形容。

其中所蘊含的智慧與巧思,更是融彙了兩個世界的結晶。

以碧空晴等人為例,張三豐當初乃是將完整的真武七截陣,拆成了七套武功,可謂是大大降低了門檻。

但即便隻是七分之一的武功,仍是精妙無方,令六位宗師足足耗費了數十年光陰,才有所成就。

而且,若不是有浪翻雲這位劍道大才出世,他們也不能施展令完整的“真武七截陣”在世間展露鋒芒。

因此在張三豐看來,徐行的天資就算再怎麼高,亦難以在短時間內,將這兩套武學徹底融會貫通。

隻是不知道,這個時間究竟有多長,是否會長過塞外一方?

至於“九陽神功”,在張三豐看來,這倒是最好度過的一關,因為他看得出來,徐行體內的陽氣本就極為熾盛,轉化九陽根本不算難事。

在看到徐行陷入深層次定境後,厲工也不禁問道:

“老真人,徐兄當真能……”

厲工當日初見“真武七截陣”時,心中便為這巧奪天工的設計所震驚,如今見徐行想要以一人成陣,也能隱約察覺到其中難度。

可在厲工眼中,張三豐這個一向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真武化身,竟也搖了搖頭,坦然道:

“鐵木真要多久才能恢複,徐小友又要多久,才能練成陣法,老道亦不清楚。”

說著略有些“喪氣”的話,張三豐卻麵上卻不見絲毫波動。

他負手而立,眺望西方,語氣雖是平淡,卻有一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堅定。

“若當真事不可為,老道會親自下山。”

饒是以厲工的性情心境,聽到這番話,呼吸都略有停滯,相交多年,他從不曾在這位向來善謔老真人臉上,看到如此濃烈的殺氣。

縱然明白兩害相權取其輕的道理,即便心中已有決定,張三豐心中亦泛起久違的沉重。

若非局勢當真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他也絕不願貿然出手,引發天變災禍,令鐵木真等人謀劃達成。

厲工深深看了他一眼,長長一歎,真心實意地道:

“天下有張真人,是您的不幸,卻是萬民的大幸。”

即便厲工心中,並不存多少悲天憫人的情懷,見到張三豐如此選擇,仍是不免為之歎服。

張三豐隻是拂袖一掃,麵色如常。

“老道想做就做了,何來幸不幸之說?”

忽然間,他目光一動,再次落到徐行身上,流露出不加掩飾的訝然,看了一會兒後,才收回視線,微笑道:

“厲兄,看來咱們都還是小瞧這位小友了。”

厲工亦能夠感受得到,徐行剛盤膝而坐不過一會兒功夫,便傳來一股不斷向上攀升的淩絕意氣,直衝雲霄,好似將無垠碧空都撕出一條裂隙。

緊接著,仿佛無窮無儘的天罡真氣,凝聚成一團團青碧光華,自那裂隙中湧現,仿若天河倒傾,貫向天柱峰頂。

徐行囟門處,忽地顯出一條虛淡人影,隻一晃,便來到天柱峰上數十丈處,將這些天罡正氣儘數融入體內。

眼見此情此景,厲工不由得全身一震,眼中流露出不敢置信的神色。

“這、這是如何辦到?”

厲工出身魔門,曾經也擅長精神之道,後又轉修了“紫血大法”,凝練“碧血青天”、“萬古丹心”,在煉體之道更卓有建樹。

並且,他也曾親眼見識過,徐行和鐵木真以肉身對撼,互拚拳腳,在方寸間打得天翻地覆的場麵。

那時的徐行,宛如巨靈天神降世,舉手抬足間溢散開來的勁力,堅固如戰神殿都難以承受。

所以厲工很清楚地知道,想要如徐行這般,將練到登峰造極的地步,非“靈肉合一”不可,但他竟然能夠令神魂出竅?

這究竟是什麼武功?

緊接著,更令厲工驚訝的一幕,出現在他眼前。

徐行那一具沒了神魂坐鎮,本該是一具空殼的肉身,竟然緩緩站了起來,並且拉開了一個拳架子?!

徐行手臂撐圓、腳下撐圓,腰擰成圓、背膀鼓圓,頭頸如鵝彎曲成圓,全身上下,無一不圓、無一不彈。

這正是昔日在大明王朝世界,朱天都所用的“忽雷架子翻天手”,張三豐隻一見這個脫胎於太極剛圓勁的拳架子,就知道徐行對“太極之道”,亦有屬於自己的理解。

除了純粹的肉身拳架外,徐行眉心天庭,以及小腹下丹田,分彆騰起兩股性質截然相反的真氣。

一者純陽,一者純陰,在他身後融彙成一張略有模糊,五色流轉的黑白太極圖,太極圖中,更隱隱顯出一頭似龜似蛇的靈獸。

如果說方才厲工是不敢置信,那現在就是完全地不可思議,他根本想不到,為何徐行神魂離體後,肉身竟然能自行動作。

最為可怖之處在,肉身不隻是能夠自行動作,甚至還可以獨自運行起,一門同神魂全無關聯的功法?!

此人體內,莫非當真有神靈坐鎮?

這“無法無念”的境界,正是徐行敢於答應張三豐,並且由衷認為,自己能在最短時間內,練成“真武七截陣”,與鐵木真站在同一台階的底牌。

進入無法無念之境後,徐行的神魂不僅能更高效的采集天罡正氣,肉身亦能同步演化太極意境,從“三豐血經”入手,觸類旁通地感悟身前這位三豐祖師的真武太極拳,以至真武七截陣。

在厲工看得瞠目結舌、目瞪口呆之餘,張三豐雖然已將全部的心力,都凝聚於徐行之身,以防出現絲毫意外,心中卻也有些震撼。

張三豐此刻已經差不多看出來,為何徐行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內,便邁入兩門絕世神功的門徑,並且一路高歌猛進,甚至是直衝雲霄。

誠然,“九霄真經”、“真武七截陣”乃是兩門極其深奧的武學,蘊含了他張老道近三個甲子的武學智慧。

但九層之台,起於累土,這兩門武學,都有各自的淵源。

“九霄真經”所代表的陰陽並濟之道,徐行本就不陌生,又能以神魂出竅,上遊青冥,領悟經中真意,采集“天罡正氣”的速度自然是極快。

至於“真武七截陣”中蘊含的真武法念、太極之道,徐行都不算陌生,上手並不困難。

徐行的超強領悟力,不隻是來源於自己的精神境界,亦來自於過往經曆中,學習過的一切的武學。

在走過三個世界後,徐行越來越意識到,儘管所謂的世界背景、曆史時代不儘相同,但是其中武學卻永遠有共同處。

尤其是在涉及到精神、意境、氣勢等一係列玄妙存在的武功上,更是如此。

隻要具備足夠的深厚底蘊,提前接觸過類似武學,就算是當前世界的神功絕學,徐行亦能輕鬆上手,便是這個原因。

這也是為何,道門武學固然高深莫測,徐行也不願改易道路。

因為對他這種行走諸天的旅者來說,隻有具備超強適應性的武學根基,才能在每個世界中得到最多的收獲。

不過,徐行過往的一切積累,也隻能幫他到這裡。

接下來勾連北方玄武七宿,牽引星力為己用,化身真武大帝這一步,便是徐行此前從未遇見過的關隘。

好在,雖然沒有一模一樣的經驗,但徐行終究是參詳過“鬥轉星移”、“山河潛龍訣”。

最重要的,乃是他體內那一道,源於戰神殿星圖的浩大真氣,三者結合,徐行便能暫時用心神、真氣複現出漫天星空。

念及此處,徐行肉身中四萬八千個毛孔齊齊張開,陰陽二氣混同為一,形成一股有如周天星鬥般,浩瀚無垠、蒼茫壯闊的氣機。

神魂亦睜開眼,拂袖垂落一片天罡正氣,兩種氣機相互交融,竟而在天柱峰頂端,衍生出一片燦然星輝。


最新小说: 記憶縫補師與時間錨點的守護 照空鏢 先知的救世組織養成計劃 持敬齋隨筆 參加綜藝:一首海底致鬱全網! 星際美食:一家都是穿來的 揣雙胎帶靈泉,資本家小姐去隨軍 鬼滅手握彼岸花的我 大小姐,您吃錯藥了? 侯門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