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理念上相當激烈,但他對於這種國際大事的處理並沒有表現出十分果斷的姿態。
當俄國大使聯係上法國政府之後,夏爾·托馬·弗洛凱也陷入了相當艱難的選擇。
雖然同意俄國人的要求很有可能促成法俄同盟,這將徹底打破自普法戰爭以來法國被孤立的外交局麵。
但問題是,這麼做很有可能引發一場規模極其龐大的戰爭。法俄同盟的軍事力量固然強大,但這個同盟要麵對的是德國,奧匈帝國甚至是西班牙這三個敵人。
意大利與德國,奧匈帝國之間的親密關係眾所周知,這也代表著意大利也很有可能加入其中。
更要命的是,法國和俄國與英國的關係都不怎麼樣,英國也很有可能為了製衡法國和俄國,加入到德奧同盟當中。
要是真的因為法國支持俄國從而引發歐洲更大規模的變動,這對於法國來說就有些得不償失了。
在法國政府還在猶豫的時間段,奧匈帝國這邊已經在進行著戰爭的準備了。
在同一時間,奧匈帝國分彆聯係了德國和意大利,要求雙方在戰爭期間對奧匈帝國進行軍事支持。
根據三國簽訂的軍事同盟條約,一旦俄國向奧匈帝國宣戰,德國和意大利應當立即宣布進入戰爭狀態,並且派出軍隊支援奧匈帝國。
麵對著自己盟友的要求,意大利國王翁貝托一世立刻下令政府同意奧匈帝國方麵的要求。
隻不過意大利方麵也不是沒有野心的。意大利也想要在巴爾乾半島地區進行擴張,他們不打算和奧匈帝國爭奪波黑地區,而是將目光放到了波黑南部的黑山以及阿爾巴尼亞。
這兩個地區與意大利隔海相望,最近處更是隻有70多公裡的間隔。對於意大利來說,如果能夠獲得這兩個地區,將會對本土有著極其重要的補充。
在簽訂同盟條約的時候,奧匈帝國就和意大利商討過有關巴爾乾半島的局勢劃分。黑山和阿爾巴尼亞的土地雖然不錯,但對於奧匈帝國來說間隔的太遠,根本無力去吞並。
如果能用這兩塊自己無法獲得的土地來吸引意大利支持自己的戰爭,這當然是再好不過的選擇。
因此在意大利方麵提出自己的要求之後,奧地利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很快就同意了意大利方麵的要求。
相較於意大利的乾脆,德國方麵的態度就沒有那麼果斷了。
此時的德國皇帝是威廉二世,德國首相是俾斯麥。這兩位的行政理念有著較大的衝突和矛盾,兩人對於這場戰爭的看法更是天差地彆。
對於俾斯麥來說,這場戰爭不僅會加劇德國和俄國之間的矛盾,更有可能逼迫俄國快速倒向法國。
對於德國來說,這不僅會破壞俾斯麥之前建立的孤立法國的外交環境,同樣也會讓法俄同盟成為德國的心腹大患。
理論上來說,法俄同盟的綜合實力是要超過德奧意同盟的。德國的軍事實力是可以打敗法國和俄國其中的一個,但德奧的軍事實力無法打敗法俄加起來的軍隊。
至於意大利,就意大利目前的軍事實力來看,雖然它是一個列強,但在這種規模的戰爭中終究隻是配角。
俾斯麥並不看好意大利的軍事能力,更不覺得意大利能在這樣規模的戰爭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如果歐洲大陸真的形成法俄同盟對抗德奧同盟的局麵,對於德國這個處於法俄同盟正中間的國家來說,這將會是地獄般的結局。
一旦爆發戰爭,法國和俄國肯定會優先進攻德國。一旦德國的工業和農業被摧毀,德奧同盟也就沒有了抵抗的力量。
彆看奧匈帝國的國土麵積絲毫不弱於德國,要是德國率先被法俄同盟擊潰,奧匈帝國麵對法俄兩個超級列強是沒有任何抵抗的能力的。
畢竟奧匈帝國之前也是德國的敵人,對於這個已經被打敗的敵人,俾斯麥還是非常了解的。
但凡奧匈帝國隻有奧地利和波西米亞這兩個地區,俾斯麥願意將其看作一個中等規模的列強。
但要是再加上匈牙利,加利西亞以及克羅地亞,波黑等地區,這樣完全體的奧匈帝國綜合實力反而弱了很多。
國內最大的邦國匈牙利對於奧地利帝國本來就不太感冒,再加上國內其他民族眾多,核心的德意誌民族並不占優勢的原因,極大程度地削弱了這個強大列強的實力。
相較於俾斯麥並不看好這場戰爭,剛剛成為皇帝的威廉二世對於這場戰爭十分看好。
威廉二世認為,目前這場戰爭還是德奧意麵對俄國一個敵人。況且西班牙也表達了對奧匈帝國的支持,如果四個列強能夠聯合起來率先消滅俄國,比斯麥所說的地獄結局自然不可能存在。
就算法俄同盟最終成立,對德國來說也並不一定代表著地獄般的結局。
沒錯,德國確實被法國和俄國東西兩麵夾擊。但問題是,如果能夠拉攏西班牙加入同盟的話,法國也將同樣處於被兩麵夾擊的姿態。
德國雖然被兩麵夾擊,但北麵和南麵的安全還是可以保證的。隻要優先消滅法國和俄國其中的一個,這場戰爭仍然可以很快結束。
如果能夠再次打敗法國,或者打敗俄國的話,對德國來說都是一件好事。
打敗法國能夠獲得大量的賠款,甚至還能搶奪法國在非洲的殖民地。打敗俄國能夠搶奪俄國占領的波蘭地區,波蘭平原同樣也是價值極高的土地。
因為新任皇帝和原來掌權者的理念衝突,導致德國並沒有在第一時間表達自己的態度。
維也納的老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目光深邃,在確定德國方麵沒有消息之後,他長時間將目光放在巴爾乾半島的局勢圖上,最終還是向政府下達了自己的命令:“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