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問題來了。
在用儘手段逼迫鄉賢士紳們放棄兼並土地之後,朱皇帝還要再弄起正規的海軍和艦隊,正式插手海貿,這就相當於要斷掉士紳們的最後一條路。
那些鄉賢士紳們會乾出什麼樣的破事兒來?
楊少峰淡定無比的嘖了一聲道:“嶽父大人說的對,那些土地原本就是咱們大明的,該插的旗子一定要儘早插上。”
讓朱皇帝放棄搞海軍、艦隊以及海貿那是不可能的。
對於老登而言,出門沒撿錢都算虧了,要是再放任那些鄉賢士紳們跑到海外,用儘各種手段避開大明的稅收,那就等於是從他朱重八的身上割肉,而且還是用的鈍刀子。
所以,誰去管他們那些鄉賢士紳們死不死。
尤其是那個在古裡佛種胡椒的鄉紳,回到大明再死就是最虧的,要是能死在古裡佛那就最好不過。
……
正當楊少峰琢磨著讓那些鄉紳充當漢使的時候,被朱標派到淮安府的三百個恩科進士已經來到了寧陽縣的城外。
瞧著遠遠看去就顯高大無比的城牆,三百個恩科進士當中有二百八十四個人都陷入了震驚加懵逼的狀態。
直到過了好一會兒,一個進士才拉著身旁的另一個進士問道:“李兄,你們寧陽縣這城牆……不得有五六丈高?”
被稱做李兄的進士笑著說道:“陳兄說的不錯,寧陽縣城牆高五丈六尺,外用青磚水泥,內用碎石和熟土,青磚水泥和碎石、熟土之間還有竹蔑、鐵條互相勾連。”
姓陳的進士微微退後半步,抬起頭仔細看了看,卻還是忍不住倒吸一口涼氣。
“彆說是一般的縣城,就算是許多府城,也未必有寧陽縣的規模?”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再看看近處道路旁邊的村莊,姓陳的進士又繼續說道:“寧陽縣的縣城高大若斯,城外百姓也都頗為富庶,駙馬爺當真是治下有方,實在是我等的榜樣,陳某佩服,佩服。”
姓李的進士笑了笑,一邊在前麵帶路,一邊笑著說道:“陳兄看到的,是洪武三年以後的寧陽縣,可不是洪武元年的寧陽縣。”
“那時候的寧陽縣,城牆不過兩三丈,還是用泥胚磚做的城牆,有毀於戰火的,有多年下來毀於雨水衝刷的,反正是或倒或塌,全沒有半分城池的樣子。”
“至於城外的百姓,有間能遮風擋雨的茅草屋便已經是謝天謝地的幸事,何敢奢望像如今這般的青磚瓦房?”
“更何況,大老爺上任之初便想儘辦法辦學,且不說對我等有再造之恩,就說這份為百姓考慮長遠的心思,便絕非一般人可比。”
姓陳的進士點了點頭,又問道:“李兄,聽說寧陽縣便是隨便找個老農出來,便都能識得五百個字,這可是真的?”
姓李的進士先是點了點頭,隨後又搖了搖頭:“要說大部分百姓能識得五百個字,這個是有的,甚至許多人能識得一兩千個字,會寫的也不僅僅隻有五百個字。”
“但要說隨便拎個人出來就能識得五百個字,那可就過了。”
“李某祖父如今花甲過半,隻識得百餘個字,能寫他自己的名字和寧陽這兩個字,剩下的便不會了。”
姓陳的進士傻傻的望了姓李的進士一眼。
花甲過半,那就是六十五歲。
一個六十五歲的老翁,竟然識得百餘個字,甚至還能寫自己的名字。
這正常嗎?
喜歡奮鬥在洪武元年請大家收藏:()奮鬥在洪武元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