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前,自己的戶口為什麼從寧陽遷到沈陽?
就是因為自己的父親在九十年代的時候去遼東煤礦做工,然後把戶口遷過去的。
而父親又為什麼要去沈陽的煤礦做工?
因為當時去煤礦做工比留在農村種地更賺錢。
這個道理放之於大明也是一樣。
隻要去遼東做工能賺到更多的錢糧,就一定會有家裡孩子多且吃不飽的人願意到遼東去闖一闖。
唯一的問題,就在於大明朝廷在民間的信譽度。
或者說得再直白一些,那就是第一批去遼東的那些人,究竟能不能成功的帶著錢糧回鄉。
楊少峰在心裡胡亂琢磨,李善長卻又繼續說道:“第一批去遼東的人,可以是衛所的將士,也可以是隨便哪裡的百姓。”
“由國方圓或者遼東布政使司的省庫承擔他們去遼東的路費以及到達遼東之後的一應花銷,給足他們工錢,到期再承擔他們回鄉的盤纏。”
說到這兒,李善長又斜了胡惟庸一眼:“胡布政使不是說遼東苦寒,每年隻能有半年的時間用來耕種?”
“那可就巧得很了。”
“你直接動用勞工去平整出土地,再讓這些自願到遼東的百姓耕種,等到秋收之後,就把他們送回來。”
“送回來的同時再招募第二批人手。”
“一年,甚至半年,隻要第一批去遼東的百姓能帶著錢糧回鄉,第二批去遼東的百姓就會變得更多。”
楊少峰直接咂吧咂吧嘴。
以利誘之這種權謀之術,或者說人心,算是讓李善長給玩明白了。
總有人想要更多的地,或者賺更多的錢。
這些人大概率會選擇在秋後之後繼續留在遼東,參加修路、墾荒等能夠賺到錢的工作。
乾上個一年兩年,很多人可能就會對自己開墾出來的土地產生感情。
又或者因為其他什麼亂七八糟的原因,比如和遼東當地百姓家裡的女兒情投意合,從而選擇在遼東落籍。
嘖嘖。
多虧了胡惟庸今天抽風,忽然當著李善長的麵玩向上管理,徹底激發了李善長的靈感。
楊少峰在心裡吐槽,朱標卻是眼睛一亮,望著李善長問道:“這個法子,是不是也能用在燕雲一帶?”
隻是話音剛剛落下,朱標就改變了主意。
“不對,不是用在燕雲,而是用在哪裡都合適。”
“甚至可以用在江南。”
“畢竟修路開荒是整個大明的事兒,不隻是遼東和燕雲。”
胡惟庸再次委屈巴巴的看向朱標。
啥意思?
李相剛剛提出來的好主意,眼看著遼東緊缺人手的問題就要得到緩解,你個黑芝麻湯圓就要跳出來搶人?
“不對,不對,還是得先可著遼東來。”
朱標再一次搖頭,自言自語般說道:“倘若江南和燕雲也這麼乾,很可能就沒有人願意去遼東。”
李善長點了點頭,又再次斜了胡惟庸一眼,繼續說道:“胡布政使可以把第一批去遼東做工的百姓的落腳地點選擇為金州。”
“這樣兒的話,便可以先在沿海招募百姓,統一把人送到登州,再從登州出海到金州。”
“願意種地的就在金州種地,願意去修路的就在金州修路。”
“既方便了運送百姓,也順道能修好金州到遼陽、沈陽的道路。”
“一舉而兩得。”
喜歡奮鬥在洪武元年請大家收藏:()奮鬥在洪武元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