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臣有問。”
在群臣沉默時,蔣德璟再次邁步出列。
“蔣愛卿有何疑問?”
“陛下,您說的第六點吏考法,全國所有的胥吏官員都要進行二次考試,此舉會不會和科舉產生衝突?”
朱由檢沉吟道:“朕所言吏考法與科舉無關聯,科舉製度是學子考取功名的途徑,是為國家選才;
吏考法則是針對官職崗位進行二次考試,主要是看某一位官員是否能夠勝任職務。
拿我朝地方縣衙舉例,按照等級縣衙中由官,吏,役三大類組成,朝廷現在對地方最大的影響基本止步於知縣,縣丞,主簿等主要官員,像胥吏,差役,兩個群體,朝廷往往極少乾預;
但在日常公務處理中,和百姓接觸最多的便是胥吏和差役,諸位愛卿,你們可知道在百姓眼中,胥吏和差役代表什麼嗎?
朕可以告訴你們,百姓眼中這兩個群體就代表了朝廷!
在我朝的中等縣衙中,胥吏群體和差役群體加起來人數一般在兩三百人左右,這個群體在地方,從吏,戶,禮,兵,邢,工六房全麵包含了一縣之地的政務,若是這些人能力尚可品行良好,當地百姓的日子會好過些,若是這兩個群體能力差,心眼壞,借用自己的職務便利欺壓百姓,你我君臣在這朝堂上如何能看得見?
彆給朕說什麼百姓可持大誥來京告狀的理由,大明朝承襲兩百多年,來京告狀的百姓案件攏共有幾件?”
“陛下,若是從全國鋪開吏考法,這個工作量太大了,單靠吏部根本無法完成。”蔣德璟聽完皇帝的話後,忍不住出言解釋。
“這個問題倒也簡單,吏考法鋪開後,每三年以各省承宣布政使司牽頭組織,由省級提學官和巡按禦史為主官,對治下的各縣胥吏,差役進行崗位考試,考試通過者直接上報吏部進行備案,之後可由吏科,督察院,大理寺等衙門組成巡視組前往各省巡視抽查。”
“陛下,若是如此,我朝的裡甲製度是否也需要變動?”
朱由檢被蔣德璟這個一提醒,頓時想到一個問題。
大明朝從立國至今雖然依靠甲裡製實現了對基層百姓的統治,但是承襲這麼多年,甲裡製完全成為基層富戶地主壟斷基層權力的方式。
“嗯,這樣吧,吏考法在全國鋪開後,設為兩個等級,國家級吏考法由吏部牽頭,主要對全國縣州府省以上的衙門官吏進行考試審查;
另設省級吏考法,由朝廷各衙門組成巡視組到各省監督,各省布政司組織,提學官和巡查禦史為主考,針對一省的胥吏和差役進行考試審查;
同時改革裡甲製度,裡長和甲首在地方百姓推舉產生後,也需要通過省級吏考,同時把裡甲製度在役十年,改為在役五年,每五年就需要重新推舉,即便老甲裡需要繼續在役,也需再次參考。”
皇帝的話落下後,下麵的眾臣紛紛小聲議論起來。
特彆是內閣的四個老臣,由於涉及內政,黃立極和李國普拉著袁可立,孫承宗細細的商討皇帝改製的可行性。
足足一刻鐘的時間過去,眾臣的議論聲緩緩安靜下來。
李國普出列開口道:“陛下,內閣對此無異議,朝廷對地方加強管控是好事,但此舉定會觸及全國地方的豪強士紳的利益,臣請陛下再次擴充軍隊數量,以備不時之需。”
“李愛卿,朕以為沒有擴軍的必要,京中大軍除第一,第二軍團外,其餘各部以參將為主,化整為零散入全國,按照各部戰力來說,足夠應對可能存在的民間變亂,更何況在京中還有宗室護國軍的五萬人作為預備隊,江南地區有振武軍周遇吉部的三萬人坐鎮,西南軍鎮則有馬祥麟新練的七萬新軍;
外加派駐各省的二線守兵和兵備衙門募集的民兵,警察部隊,有如此多的力量護衛國體,朕以為足夠了!”
朱由檢緩緩說著,在場的眾臣聽得一陣心慌。
曆朝曆代都出現過皇帝牽頭從國家層麵進行改革,但像當今聖上這般,拉起數支龐大的軍事組織散入全國進行改革的,還是第一人!
“陛下,如此改革會不會有些過激了?軍隊化整為零散入民間,若是地方豪強不滿朝廷政策,難免會引發流血衝突事件。”
右副都禦史魏大中出列回話,他聽完皇帝的話後,頓感心驚肉跳。
“陛下,臣也覺得如此改革有些過於激進,軍隊乃國家暴力手段,若是在民間出現過激行為,難免激起眾怒,此則極易引發民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