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中觀想參詳《道德經》第二十章,猶如見到一盞明燈,散發著無儘的智慧和啟迪之光,照亮意識海境。
此一章節,深刻地闡述了遠離欲望與貪婪的極端重要性,並為修者指明了一條與眾不同、逆流而上的人生道路。
《道德經》第二十章似如洪鐘大呂一般,向修者發出振聾發聵的警示“欲望與貪婪乃是導致心靈失衡、深陷痛苦深淵的罪魁禍首!”
此一章節宛如一位智者賢達存在,諄諄教誨修者,必須學會割舍那些無休止的物質欲望,轉而去追尋內心深處那片寧靜平和且充滿滿足感的港灣。
當一個生靈,過度沉迷於追逐物質財富和至高無上的權力時,所獲得的,僅僅隻是短暫易逝的滿足感,就如同夜空中劃過的流星一般,瞬間即逝。
然而其內心對於更多、更好的渴望卻如同無底洞一般永無止境。
隻有通過逐漸削減欲望,並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克製自我,修者才能夠更有效地駕馭自己的生命航船,駛向那真正屬於幸福的彼岸,收獲內心恒久的安寧與平靜。
在《道德經》第二十章中,凸顯了逆流而上的重要性。
其中告知吾等修者,擇與眾人相異之道路,或為達成真正自我與自由之關鍵。
世道人間常常施放諸多引誘與誘惑,使吾等修者趨同於大眾之道路。
然若吾等修者真心欲成為更佳之人者,便須逆流而上,擇取與眾不同之價值觀與生存方式。
此種逆流而上之選擇或許會帶來些許多艱難與挑戰,然最終必吾等修者必然能獲得,來自於內心的平靜與滿足。
《道德經》第二十章曰:“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儡儡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遼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其中意思解析:“正直與諂媚、有原則與無原則之間,到底相差多遠呢?善良的與邪惡的,相離又有多遠?眾人所畏懼的,我們不可能不畏懼。內心像未受任何汙染的荒野般廣闊無際,與天道相同,無窮無儘,便不再有憂患。?
眾人熙熙攘攘皆為利來,他們縱情的享受作樂,就像參加一場祭祀宴席,有如春日登上觀景台欣賞美景一般,忘我無憂。
而隻有我淡然處之,無動於衷,如同一個還不會笑的嬰孩一般。我是如此的閒散,就像不知要到哪裡去。
眾人都過著富足有餘的生活,而我如同被遺棄了的人一樣,時常感到匱缺不足。
我愚人的心腸,太過笨拙不懂事了!世人是那樣處處精明,隻有我是這樣不懂得算計。世人是那樣事事明了,隻有我是這樣對什麼都無意深究。
我的生活就像那起伏的大海一樣順乎自然,而我又如同那飄忽的長風,沒有止境。眾人都自有營生,隻有我冥頑不靈無人聞津。我獨善其身,就是要有彆於眾人,而我所珍貴的是對事物本源的重視與探索。
有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很是值得智慧的人去深思考究。
話說,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清晨,一條鄉間小道上,有一對父子,他們正在趕去鄉上的集市。
那父親悠然地騎在驢子身上,而他年幼的兒子,則乖乖地緊跟在一旁,自行走著鄉間小路來。
這時,一位路過的婦人,注意到了他爺兒倆個。卻是不禁皺起眉頭,對騎在驢背上的父親恨聲道:“哎呀!你這個做父親的,太不象話,真是狠心腸啊!怎麼自己舒舒服服地騎著驢,卻讓如此年幼的兒子辛苦地在這小路上行走呢?”
婦人這話,猶如一道驚雷,讓原本還沉浸在趕路爽悅中的父親猛地愣住了!什麼情況,我做錯了什麼!竟然被一婦人給批評了!
父親露出一絲尷尬和愧疚之色,趕忙從驢背上跳了下來,然後把自家兒子給扶上了驢背,自己則拉起韁繩,緩緩地走在了毛驢的前麵。
然而,命運似乎總喜歡捉弄人,且專挑軟柿子揉捏!
才行了沒多久,前方又來了一位路人。而這是個老先去,他看到兒子高騎在驢背上,而老父親卻在慢慢步行著,忍不住大搖其頭,歎息說道:“唉!人心不古,世風日下呀!且瞧瞧這孩子,一點兒都不知道孝順自家長輩。自己年紀輕輕的就騎在驢上,反倒讓他年邁體弱的老父親在前麵牽著驢走,實在是不像話呀!不像話!”
老先生這番話,自又如同重錘一般,砸在了那兒子的心上,他頓時感到無地自容,滿臉通紅。
一想到父親平日裡對自己的疼愛與嗬護,兒子自覺得十分羞愧。於是,也不管三七二十一,迅速地就從驢背上滑了下來,堅持要和父親一起步行前進,再不願騎這驢子。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