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二十一章曰“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其中真意是:“心中崇高品德行為之容貌形態,是由道來決定的,惟有道是順從德的。道作為一種存在的道理實質化物形態,惟恍然惟惚惚,是恍恍惚惚不真切的。而恍惚之中有其形象在,恍惚之中有其實質存。在其深遠幽暗之中,其精所存在。其精至真至切,其中有其信念。從古到今,其名從未消失去,以此好叫眾生皆能看到萬物之祖。我怎曉得此乃是萬物之祖狀態的呢?就是從此處而來的。”
石中於靜謐幽深的太虛靜地內,盤膝端坐。在那塊已然平滑如鏡的巨大石之上,他雙目緊閉,神色自若而沉穩,腦後神輪光華內斂去,乍一看,仿若道觀寺廟中的一尊石像般,落處在那明鏡裡,莊重玄冥又幻影如圖。
此一時彼一間,時空長河依舊循環往複,川流不息。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各時空線上故事依然不停演繹。寰宇天下之時光匆匆,一去不複返。石中卻仍是紋絲未動,自沉浸在《道德經》的參詳觀想感悟之中。入了冥冥玄奧。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節,以深邃而富有哲理的語言,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以及“道”在萬物生成與運行中的核心地位。閱讀這一章節,我深刻感受到了老子哲學思想的博大精深,並從中獲得了諸多感悟。
首先,老子以“孔德之容,惟道是從”之語,如同一把神奇的鑰匙,為修者開啟了“德”與“道”本緊密關聯著的大門。
“孔德”宛如一座巍峨的高山,代表著修者內在崇高之品德或偉大之德行操守。有“容”乃大,恰似那山頂上的皚皚白雪,呈現出純淨而美好的一種玄妙狀態。
“惟道是從”則恰似一條明亮的指引線,清晰地表明出大德之士的行為與態度皆如磁針般嚴格依循“道”之準則。
由此,修者猶如被醍醐灌頂般,不由不領悟到,真正的品德涵養,絕非孤芳自賞的花朵,而是須與宇宙之根本規律——“道”緊密相連的藤蔓。
唯有謹遵“道”之指引,修行者的品德方可如鳳凰涅盤般得以升華,行為操守方可如琴瑟和鳴般契合自然,符合世道社會之和諧要求。
其次,老子對“道”的闡述,宛如夜空中閃耀的繁星,使修者仿若置身於神秘深邃的宇宙儘頭,能儘情領略其中奧妙玄通。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道恰似那虛無縹緲的雲霧,又如那無處不在的清風,其恍若在恍惚之間若隱若現,宛如幻影般難以捕捉,卻又真實可觸。
如此這般精準生動的描述,不僅讓修者對“道”的理解愈發深刻,更恰似一盞明燈,於修者麵對生活中的不確定性與模糊性時,為修者照亮前行的道路,使修者明白,應如探險家一般,在混沌中勇敢地探尋秩序與規律的存在。
老子借“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等句子,猶如一把神奇的鑰匙,打開了那道玄門,揭開了“道”中蘊含的具體形象和物質實體的神秘麵紗。
此表明“道”並非完全抽象或空洞的概念,而是具有實際內容和影響力的哲學瑰寶。
這種觀念讓修者能深刻地認識到,在那看似虛無縹緲的事物背後,往往深藏著如同寶藏般珍貴的真理和實在的本質。
故而,修者在麵對問題時,切不可僅滿足於表麵的現象,而應如挖掘寶藏般,深入探尋其背後的本質和規律。
此外,老子還強調了“道”在萬物生成和運行中的核心地位。即“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從古至今“道”始終存在並影響著萬物的生長和發展。這讓修者深刻感受到“道”的普遍性和永恒性,以及它在理解世界和把握事物本質中的關鍵作用。
通過遵循“道”的原則和方法,修者可以更好地洞察萬事萬物的本質存在和規律性,從而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和問題。自然於修行中有所期待,更上層樓。
最後,道祖老子,又從個人修養的角度來看世道,在《道德經》第二十一章中給予了修者深刻的啟示。
老子認為“德”是“道”的體現和作用,因此修者應該注重內在修養和素質的提升,秉持真誠、正直、有擔當的品質。
同時,修者也應保持謙遜和包容的心態,不斷學習和進步,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時空長河環境和世道社會變化。
隻有這樣修者才能真正成為有道德、有智慧的人,並為世道與社會做出自己應有之積極貢獻。
石中明析《道德經》第二十一章,以其深邃的哲學思想和生動的語言表述,讓修者能清晰地感受到“道”與“德”的在,知曉他們之間那緊密的聯係,以及它們在個人修養和世道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