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中靜靜盤坐於太虛靜地,沉浸在聖人思想精髓中,他觀想參詳《道德經》細致入微,所得道則法力,非尋常修士所能望其頂背。
《道德經》第三十五章曰:“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共中之意是“一個秉持大道之象的人,天下無往而不利。天下往歸無害,得享平安泰然。然樂於與這些誘餌佳宴為伴,便淪為匆匆過客沉溺其中,止步不前。雖大道得見了出口,卻成為平淡無味事。這看起來不足輕重,卻關乎所見習,聽起來不足入耳傾心,用的時候,也有不足,既然卻也受益無窮。
聖人老子通過深邃的哲理,向修者展示了“道”的偉大力量與深遠影響。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能夠執守大道,即遵循自然法則和宇宙規律時,就能贏得天下人的歸附。
這種歸附不是基於強製或利益,而是源自於對大道的認同和信任。
在這樣的環境中,修者若能夠各安其位,和諧共處,互不傷害,從而實現安定太平。無論是個人修養還是大道治理,都應追求大道至簡,順應自然的原則。
“樂與餌,過客止”則是對世俗誘惑的警醒。迷離之音與美食佳肴等等世俗享樂之物,雖然能吸引修者的目光,但過度沉迷其中,就會迷失自我,忘記了對大道的追求。
在現實生活中,修者往往會麵臨各種誘惑,如名利、權勢、物質享受等等一切。隻有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被這些誘惑所左右,才能堅守大道方向,實現修行的真正價值。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則揭示了大道的平淡無奇與無窮無儘。
大道天成,自沒有華麗的外表和誘人的魅力,但它的作用卻是無窮無儘的。
道就像一杯清水,雖然無色無味,卻是生命源泉,能滋養萬物。真正的智慧和真理,往往隱藏在平淡之中,需要修者用心去體會、去領悟。
石中深刻地認識到,“道”的重要性以及它在人生和社會治理中的指導作用。我們應該學會順應自然、遵循大道,拒絕世俗誘惑。
相傳,古時之牛儘皆野牛存在,乃是被老子李冉給降伏馴化之後,才逐漸成為農人耕種好幫手的。
據說在老子少年時期,曾在太清宮南麵的一座大山上居住。他突然見到這裡出現一群力量巨大,卻瘋狂魔怔的野牛。
而這群野牛,一頭頭都是體格龐大、雙角朝前的怪物野獸。它們在頭牛的帶領下,經常地騷擾附近村莊。
由於這群的野牛總是集體出動,又力量強橫,至附近各種動物懼怕不已,莫說豬狗之類的小畜,就連虎豹豺狼這等凶猛野獸,也都懼牛三分。
一日,李冉和本村的同伴“二楞子”瞞著大人,一起到南山下割草打野食。不長時間,倆個小夥伴就把籃子都割滿了,野果也飽餐了一頓,他們看看天色尚早,便玩起遊戲來。
二人把一把鐮刀插在地上,兩人一同站到遠處,使用枝條編就的老乾坤圈,套圈圈鐮把兒玩。
他們正玩得起勁時,突然聽到“哞”的一聲,就見山頭上出現了一頭巨大的野青牛。
李冉看見這從沒見過的龐然大物,瞬間便猜測出,此僚便是大人們口中所傳,能夠驚逃虎豹的野牛了!
出於天生正義赤子之心,他便想著要除掉這害人的玩意,為百姓除一害。
於是奮不顧身鎮定自若地,拿起背兜裡的鐮刀,向著野青牛就走了過去。
二楞子一看他這架勢,也是拿著鐮刀緊隨李冉身後,一起向那山頭上走去。
再說那頭野青牛,從記事起,他就從未遇到過對手。一見李冉與二楞子這陣式,也是展開了攻擊架勢,自用前蹄刨起塵土,振作起十二分的精神和勇氣,向著山頭下的二人就奔了過來。
它快到二人近前時,把牛頭使勁一低,爾後一個猛竄,就想把倆人給抵死了事。
卻隻見李冉與二楞子兩人忙把身子一蹲,那頭野青牛,正正地從他倆頭上就竄了過去。
李冉見那頭野青牛氣勢磅礴,想著給他來點厲害招數,好殺一殺它的威風。
隨即就猛地站起身來,舉起鐮刀,朝那頭野青牛的屁股上,狠狠地一刀砍去。
這把鐮刀因李冉經常使用,那是磨得曾光海亮鋒利異常,一刀砍下去,隻露出了鐮刀柄把兒,仿佛長在牛屁股上一般。
野青牛吃痛,一下子蹦起老高,它害怕!怎有如此無懼死亡的少年人,竟然能傷了自己!於是,它撒開蹄子,就往山上奔逃跑路。
李冉與二楞子倆人見野青牛被打跑了!便大聲喊叫著“嗚嚕,嗚嚕,嗚嚕嚕嚕”追尋著那野青牛的蹤影,追上了山去。
那頭受傷的野青牛,一口氣跑到半山坡上,便是鑽進一個很大的洞子裡,躲了起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