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中觀想參詳《道德經》,聖人老子在第四十六章節中主要探討了“知足”與“無道”之間的對比,以及欲望過度所帶來的危害。
老子以“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描繪了兩種不同的世道景象。
在有道的社會中,政治清明,社會安定,戰馬都能退歸於田地間耕種,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呈現出一片祥和繁榮的景象。
而無道的社會則截然相反,統治者貪得無厭,頻繁發動戰爭,導致連懷孕的母馬都要上戰場,百姓生活困苦,社會動蕩不安。
聖人老子深刻地指出欲望過度的危害“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生靈人眾的欲望如果不加節製,就會引發各種罪惡和禍患。
所謂的統治者,會因欲望膨脹而發動戰爭,給民眾帶來巨大的災難。普通百姓卻因不知足,也會陷入無儘的煩惱和痛苦之中,如果過度地追求物質享受、權力地位等等外在物事,最終可能會因此失去健康、親情、友情、生命等等一係列更為寶貴的東西。
聖人老子引導修者,麵對五花八門,紛紛擾擾,紅塵諸般,當要懂得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此處知足,非是消極避世,躺平不作,而是一種更加積極的人生態度。
隻有正確地審視自己的內心,知道自己的需求,珍惜已經擁有的,不過分貪戀未得到的,才能保持內心的寧靜與滿足。
修者切記,在物質生活方麵,莫要盲目攀比,不要追求過度的奢華虛浮,而是滿足於基本的生活所需。便著重在精神追求上,切莫過分執著於什麼功名利祿,富甲天下,而是注重內心的修養和品德的提升。從而寧靜心神,求得生存久遠,最終堪破虛無,達成大道果。
聖人老子還從一個管理者的角度,深度探討了知足具足的重要性。
他認為,有道的管理者,應立政為公,執政為民,沒有私心雜念,真心實意給天下百姓提供公平公正的世道秩序。
這樣的管理者,不會為了私欲而發動戰爭,而是會讓百姓安居樂業,致國力蒸蒸日上,生活富足,精神安寧。
相反,一個不知足的管理者,他會貪得無厭,永無止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不顧百姓死活,或是處在水深火熱中過活。而是通過發動戰爭達成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最終導致社會動蕩不安,世道崩壞,百姓生靈塗炭。
老子的知足思想,還蘊含著深刻的人生智慧。他認為,人應該懂得感恩,不心生無端怨恨,不欲求不滿不斷去索取不屬於自己的外物,而是回歸到當下的寧靜快樂中。
所為人者,滄海一粟,天地一沙鷗!窮究一生,去明白一個道理,去追尋人生的意義,最終也會回到當下的生活之中的!心有執著,而非執念,這是個度的把握。
人若不知足,就是放不下心中的執念,一味貪婪無恥,不悔己過,不憂思未來,私享獨受美好番,不知分享憐憫心,非正類道德行操。無益於豺狼虎豹作為,野獸行徑,投畜生道也不為過。
《道德經》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其中真意是“天下有道的時候,最好的戰馬卻用來耕種田地。天下無道的時候,懷有駒子的母馬也要被拖上戰場。
人最大的禍害思想就是不會知足,最大的原罪理念就是貪婪無止境。
所以,以知足為樂,常存心滿意足者,其滿足感,多是永恒不變的!此非是由心而生之境界,而是知道知足常樂,永恒寧靜止足矣!”
話說上古時期,有一個農夫,他家裡很是窮困潦倒,直到了吃不飽,穿不暖,單靠打柴為生的地步。
有一天,他去山上打柴,走得過於遠了,不識道便迷了路,夜晚黑暗降臨,他今天是回不去了!
農夫為了自身的安全,就爬上一棵大樹,在樹上打盹休息,以防晚上遭到野獸襲擊的危險。
到了半夜,月亮也爬上了樹梢上來。他自是有些疲倦,正欲閉眼入睡,突然聽到樹下傳來一陣不輕不重的腳步聲。他便朝樹下看去。哦草!但見兩個小矮人,從林子深遠處走了過來。
他們一前一後搖晃邁步,來到這棵大樹下,就坐了下來。兩個小矮人坐在樹下談了一堆兒閒話,便站起身,很快地從這大樹根下,挖出一對金色大棒。
一個小矮人對另一個說道:“我說老大,咱們今天晚上弄點什麼吃啊?”另一個沒好氣的回他說:“吃,吃,吃,一天到晚隻曉得吃,那就吃隻兔子吧!”
那個小矮人便說:“好吧!”接著就敲了一下金色大棒,立刻,他們麵前真就出現一大盆,熱氣騰騰的麻辣兔肉。
那個被稱作大哥的小矮人又說道:“咦!這麼美味的蒸兔,放在地下吃也太顯寒磣了吧?!你再給咱們弄張桌子來吧。”先前那個小矮人說:“好的。”就又敲了一下金色大棒,他們麵前馬上出現了一張精致的紅檀木桌。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