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中觀想參詳《道德經》,聖人老子在第五十一章中為修者闡述了“道”是萬物之源,它生成了萬事萬物,是萬物存在和發展的根本。
而“德”則是“道”在人世間的具體作用,它畜養萬物,使萬物得以生長、發育、成熟。道與德共同構成了完整的“道德”體係,是萬物尊崇和彌足珍貴的持象。
老子強調,萬物之所以能夠生長和發展,是因為它們順應了客觀的自然規律,也就是“道”。
因此,修者應該尊重自然,遵循規律,不強行乾預萬物的生長繁衍。這一思想在現代社會中同樣具有重要意義,提醒所有人,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時,要保持敬畏之心,遵循生態平衡的天道原則。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這是老子對“德”的最高讚譽。玄德一詞,體現了一種無私奉獻、不居功自傲、不主宰控製的精神境界。
在現實生活中,修者應該學習這種玄德精神,父母對子女有愛,無私付出卻不圖回報。老師教育學生友愛,默默奉獻不恃功自傲。眾生皆以玄德之心對待他人和社會事物,便能讓眾生的內心更加平靜和充實。
老子提倡“無為而治”,即不強製乾涉萬物,讓其自由發展。這一思想啟示修者,在生活和工作中,應避免過地度乾預和控製,順應事物的本性和發展規律,不過多摻雜個人私欲和主觀意誌。隻有這樣,才能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效果,實現真正的和諧共生與繁榮昌盛。
聖人老子希望能夠以慈母德範治世,寬容涵納紛紜各異的各類存在,謀求“莫之命而常自然”的尊貴。
這對於現代社會,同樣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提醒人們在治理國家和社會時,要尊重民意,順應民心,以道德為準則,實現真正的長治久安。
《道德經》第五十一章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其中意義是“萬物都是由道所生成,又有恩德去蓄養,化育為物形態,得勢而成長。
所以萬物沒有不敬畏大道、不珍惜恩德的!大道的可敬和恩德的可貴,在於他不是情動一時、令出一時,乃是自然而然、永恒如此。
所以說,道生出萬物,又以恩德去蓄養,使它們成長發育,給它們平安穩定,對它們撫愛保護。
然而他這樣創造養育的恩德,道卻不強行占有,他這樣無所不為卻不自恃己功,他是萬物之主,卻不任意宰製剝奪,這真是深不可測的無私恩德啊!
話說時空長河裡,大東方地界,民間故事有流傳。曾經有個姓柳名萬全的大財主。這柳萬全成天就板著一張“牛肉”臉,看誰都像是壞蛋,瞅誰都像是仇人!
這也不能怪他!乃是因他心病所致。俗話說“火子沒有落在自己的腳背上,自不知道疼”。他唯一的兒子柳金寶在三歲那年被騙子給拐走了!柳家官也報了,也派家人四處尋了!可都過去十年了!他兒子至今仍杳無音訊,如石沉大海!你說怎麼讓他開心得起來呢!?
這一天,柳萬全正在房間裡長籲短歎,一個下人來報,說是街上來了個賣藝的瞎子,這個瞎子很特彆,既不唱曲,也不算命,用他的話說就是隻做個遊戲。
柳萬全覺得很可笑,問下人道:“你和瞎子做甚遊戲?”下人回答:“他的遊戲很簡單,就是摸人的後腦勺,隻一摸,就能知道人家的生辰八字。更絕的是,他能在一堆人中,摸出誰和誰是一家人,誰是誰的孩子。”
柳萬全聽到這,立刻驚起,迫不及待地說:“快,快,快把他給我叫來!”
下人領命,不一會兒,便領著一個五十多歲的瞎子進門來。這瞎子看上去麵容枯瘦,眼睛凹陷,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他的一雙手,那雙手軟綿綿的,像沒長骨頭似的。
柳萬全就想“這樣的一雙手,怎麼能摸骨呢!?”那瞎子似乎猜出了柳萬全的心思,開口說道:“老爺,這隻是做個遊戲而已,你要想玩,那就試上一試,你若不想玩,我這就走人便是。”說完,他轉身就要走。
柳萬全急忙攔住了瞎子,說道:“先生先彆急著走,柳某人不是不相信先生,隻是覺得太過奇異,不敢信真罷了!卻不知先去可肯先行展露一二,也好叫人心服口服”。
瞎子聞言,點頭同意,劉萬全便讓他先給一個下人摸摸骨。那下人在一條木凳子上坐下,隻見瞎子剛才還軟綿綿的一雙手,一放到那下人的後腦勺上,立即就變得剛硬無比,他用拇指和中指一按一捏,便是說道:“此人四十二歲,卯兔年六月二十三日亥時生,不知我說得對與不對?”那下人一聽,立即臉色大變,驚呼道:“老爺,他說得是毫厘不差呀!”柳萬全又叫來幾個下人,讓瞎子逐一摸過,竟無一說錯。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