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老子在《道德經》第六十二章之中,主要講述了“道”的深邃與珍貴,以及它在人際關係和國家治理中的重要性。此一章節,通過多個角度闡述了“道”的內涵和作用,讓修者有了深刻的感悟和體會。
“道”被老子描述為萬物的庇蔭和主宰,它既是善良人的法寶,也是不善之人的依靠。
此一觀點讓修者意識到,“道”是普遍存在的,它並不偏袒任何人,而是平等地庇佑著世間萬物。這種無私和大度,讓人深感敬佩。
老子強調“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即美妙的言辭和高尚的行為,可以贏得他人的尊重和敬仰。這讓修者認識到,言行舉止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性。隻有用真誠和善良去對待他人,才能贏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老子通過“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的論述,進一步強調了“道”的寶貴。
在老子看來,即使是最珍貴的寶物和最隆重的儀式,也無法與得“道”相比。這讓修者深刻體會到,“道”才是世間最寶貴的東西,它超越了物質和形式,直接觸及人的心靈和本質。
老子還提到“道”可以寬恕有罪之人,讓他們有機會改過自新。這讓修者認識到,“道”是寬容和大度的,它不會因為一時的錯誤而徹底否定一個人。這種包容和寬恕的精神,讓人深感震撼和感動。
《道德經》第六十二章曰:“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其中之意是“道乃是萬物的主宰,是善良人的寶貝,罪惡人的依靠。美好的言詞,固然可以博取尊貴殊榮,美好的行為固然使人得到敬仰尊重,然而人的不善無良怎麼能被剔除摒棄掉呢!?所以如此,就立天子,封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使人財寶無數,榮華加於身,然而這樣還不如坐進大道裡呢!古時為什麼重視道呢!?不就是因為在道理在內,尋求就能得著護佑,有罪者能獲得赦免嗎!?之所以道是天下最為尊貴的,這在於此啊!”
話說從前,有個膽大人姓張名大膽,他常常自以為是,卻又粗心大意,無視危險,還不肯聽從彆人善意勸告,幾近到了滋意妄為的地步。
這一天,張大膽和他的鄰居印慎微去朋友家赴宴。張大膽素來好酒,自是喝了不少酒水下肚,不知不覺就酒勁上頭,酩酊大醉。
他和印慎微一同告彆了主人,搖搖晃晃來到回家路上,那座需經過的大山之前。
印慎微見山大林深且又黑夜將至,便是勸告張大膽道:“走山腳下那條東邊大道吧!返回山北的家去,雖然時長些,但大道邊沿途民戶眾多,深夜趕路可保咱們倆平安無事。”
張大膽聽聞印慎微之言,滿嘴酒氣,兩眼一瞪,大聲嚷嚷道:“山……山間小小路離家更近,山下大大道離家遠……遠了!你你莫不不是傻呀!不不走近近路走走遠道。”
印慎微聞其言,又提醒他道:“這山裡有老……虎……”然他話音未落,張大膽便是叫嚷道:“你……你是膽小小鬼!虎虎如咬人……我……我必打虎也也!”
張大膽不聽印慎微之言,固執己見,拒絕聽從人家好心勸告。印慎微扭不過他,又顧忌自身安危,隻好與他分道揚鑣,仼由他往山上走,自己走大路回家去。
張大膽酒醉迷糊,兩手一擺,跌跌撞撞便上了山。才上了山不多會兒!忽然,狂風大作,飛沙走石。前麵林中,便出現一龐然大物。啊!真是一隻斑駁大蟲!
張大膽見了大老虎,倒吸了一口涼氣,酒也醒了大半。他想起打獵之時曾聽老獵人說過:“與山中野獸狹路相逢,千萬不能轉身就跑,那樣會助長了動物囂張的氣勢。與野獸鬥力,莫如鬥智鬥勇!”
張大膽生性剛烈,借助一股子酒勁,頓時渾身來了勁力,他不慌不忙,擺開了“醉拳”的架勢,準備繞過擋道的老虎,自行往下山路回家中去。
那大蟲卻是不吃他這一套,“嗷”地大吼一聲,張牙舞爪,便是向他撲了上來。
張大膽人向後一仰,彎腰轉身,好一招“仙人醉臥”避讓一側去。老虎急吼吼,肚餓餓,忙要吃人,前後騰躍,七上八下,左顧右盼,上竄下跳,卻是未曾傷著他身體。
張大膽膽雖大,卻是個善良人。他不忍傷害與自己無冤無仇的大蟲,自覺大蟲山林中撲食求活,乃其天性使然,並不是針對某人的惡毒行為,顧爾隻是左躲右閃,避開老虎的至命攻擊。
可是自己的衣衫早已被虎爪子,給抓得七零八落,成了布片條條,身上還挨了幾虎尾鞭兒。得虧張大膽兒時練就了一身好武藝,才確保住自己沒有受到什麼傷害。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