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中觀想參詳《道德經》,於第六十三章,以“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知聖人開篇所述。
此章節深刻闡述了老子關於無為而治、重視細節與小事、以及謹慎行事的思想。
此一章不僅是對修養的指導,也是對治國理政的智慧總結。是老子無為而治的真諦所在。
聖人老子提出“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並非倡導無所作為,而是一種高深的處世哲學。
於此章中要求修者在做事時,不要強加自己的主觀意誌,而是順應自然規律,以“無為”的方法達到“無不為”的效果。
此種思想體現在做人、做事的一種心態和諸多方法上,即讓智者不要強求、蠻乾,而應順其自然地達成目標。
這一種“無為”的態度,實際上是一種自我修養的思想境界,是最接近於大道的奇點,於此要求修者,在紅塵世道的道場實踐中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多事變少,少事變無。
所謂細節決定成敗,老子強調“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即解決困難要從容易的地方入手,成就大事要從細微的地方開始。
聖人思想是在告訴眾生,無論是生活中的小事還是工作中的大事,都需要細心對待,從細枝末節入手。因為,細節往往決定成敗。忽視細節,可能會導致整個計劃的失敗!而注重細節,則可能讓事情事半功倍。
修者必須謹慎行事,態度謙細,老子還提到“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告誡不要輕易許諾,因為輕易許諾的人往往難以兌現承諾,從而失去信用。
同時也不要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因為過於輕視困難,往往會遭遇更多的困難。這種謹慎行事的態度,要求眾生在麵對問題時,要縝密思考,細心操作,不可掉以輕心。
此為聖人的大智慧,聖人通過“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這句話,向修者展示了聖人的智慧。
聖人之所以為聖人,其偉大以否,並不是因為他們自以為了不起,而是因為他們始終保持著謙虛謹慎的態度,從小事做起,從細節入手,最終成就了偉大的事業。
這種不自大、不輕諾、重視細節的精神,是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的精神。
《道德經》第六十三章曰“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其中之意是“應當把清靜無為當成有所作為,以平安無事作為應儘之事,用恬淡無味當作世道美味。以小者為大家,以少有為繁多,以德報怨。
自在容易之時謀求難行事,在細微之處成就大事業。天下的難搞事,必從容易時做起,天下的高大事,必從細微處著手。所以,聖人自始至終不自大,而能成就了其偉大的事業。
一個人輕易的許諾,必不大眾信服,看起來容易的事,到頭來必然艱難險阻。所以,聖人猶懷有艱難之心,卻終無難而成之就諸事。
話說南宋初年,金軍占領開封以後,又繼續南下,當時地處開封、漢口之間的唐州城一日被數次驚擾。
官府老爺,當班衙役與守軍值將兵士聞風喪膽,棄城而逃,老百姓也陸陸續續都加入了逃難大軍,勢態惡劣,一發而不可收拾。
唐州城裡有一對新婚夫妻,丈夫白敬之是個黌門秀才,學業優等,如果生在太平年月,中個舉人考個進士加官進爵應沒甚大問題!
可惜秀才遇上兵,生不逢亂世時,在這動蕩無良之亂世,處處都是刀光劍影,弄得他也沒有了讀書的心思。
其妻黃小菊是個小家碧玉,模樣周正,性情賢淑,原想著讓丈夫挑燈讀書,自己紅袖添香,待到丈夫學業有成時,自己一個賢內助,相夫教子,人生完美。不料蜜月期尚未度完,就遭此離亂之苦,怎生不苦惱火怒!
這白敬之幼年父母雙亡,本是嶽父嶽母接濟養大成人的書生。嶽父嶽母年老,又存故土難離,落葉歸根之意。金軍南下,他們誓與自己的老屋共存亡,死也不離故土苟活。
在金兵距唐州城隻有百裡之時,小兩口為求生存,無奈隻得辭彆二老,背起包袱行囊,踏上了南逃之路。
他們定了目標,漢口城,在那地界處,有一遠房親戚,早年上漢口做生意,大有小成。白敬之打算逃至他處,棄了儒從業商行,期望讓這親戚,幫忙找一個立足之所。
然逃難大軍中,魚龍混雜,還混進了一些土匪惡棍之流,白敬之兩口子還沒走到漢口地界,所帶的金銀細軟、衣服鋪蓋就被他們搶掠一空,隻好靠乞討求生,才走完最後的路程。
然而到了漢口地界才知道,之個親戚也為了躲避金兵,早已舉家遷往杭州城去。小兩口當即癱軟坐在地上,好半天都站不起來!如今他們身無分文,舉目無親,想找口飯吃都是難上加難。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