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師堂上前一步,說:
“陛下,老臣的意思,現在高笙書那逆賊的勢力日漸壯大,如果朝廷不儘快蕩平,難免這逆賊今後會割據地盤,與朝廷形成分庭抗禮之勢。如今方向學獻城投敵,朝廷即使從全國各地調集兵力,由於平常缺乏整訓協同,故難以迅速剿滅逆賊……”
澄如聽出曹師堂的話有弦外之音,就說:
“吳國公,今日朝堂議事,君臣暢所欲言,你不必顧慮,即使對朝廷和朕有冒犯之處,朕也赦你無罪,你快說吧。”
“謝陛下,老臣以為,既然朝廷難以在須臾之間剿滅逆賊,不妨借用外邦他國的兵力,與我軍內外夾擊,攻擊賊軍,如此一來,逆賊高笙書難免獨木難支,最終被我軍迅速消滅。”
曹師堂此言一出,群臣之中有些騷動,有人開始交頭接耳。這時,葛雄飛出列,大聲說勸諫說:
“陛下,老臣以為吳國公此計萬萬不可,古人有雲:‘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外邦族類如果進入我國征戰,他們絕非出於真心,不過是覬覦我朝之土地、財富與人口罷了。記得前朝八王之亂,各國為了爭取奪利,不顧國家百姓安危,竟引入匈奴、鮮卑等番邦兵力,希望己方能迅速平定天下,而後禮送番邦出境。”
“可是,這些番邦勢力已在爭鬥中迅速壯大。他們羽翼豐滿之後,便露出猙獰之麵目。匈奴劉淵趁機起兵,攻破洛陽、長安,八王勢力反被他剪除。中原百姓因此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流離失所,餓殍遍野,山河支離破碎,華夏大地慘不忍睹。此段經曆,殷鑒不遠,難道吳國公都忘了嗎?”
群臣聽了葛雄飛的話,有人點頭稱善,澄如一時不能決斷,便把目光轉向了曹師堂。曹師堂胸有成竹,他“嗬嗬”一笑,說:
“葛大人所言雖有一定道理,但如今時勢危急,高笙書這逆賊已成燎原之勢,若不迅速剪除,將會禍亂朝綱,危及社稷之根本。如若堅持以本朝兵力平叛,恐會因循守舊,錯失良機。古語雲:‘君子善假於物’。麵對如此危局,借用外邦勢力實為破局之策,亦是明智之舉。
“昔者,齊桓公九合諸侯,尊王攘夷,若無列國相助,何以成就春秋霸業?而那高笙書逆賊本是我朝親王,與朝中各方勢力或有勾連,如今我朝平叛已受阻滯,固守本土之兵平叛,更恐內患座大,屆時江山易主,宗廟不祀,也未可知。
“而且,老臣所說外邦,也非蠻夷番邦,而是我國友好鄰邦後楚國。我朝若許以通商之便、邊境之利,再給予金銀珠帛,令其助我蕩平內患,事後再徐圖製衡之策,必能事倍功半。至於‘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之說,陛下可在心中警惕,決不可因噎廢食,坐失最後之良機。”
葛雄飛見澄如心有所動,心裡急了,上前大聲說:
“陛下,老臣還是以為,若借助外邦兵力,即便一時能平定高笙書之患,那也不過是飲鴆止渴,埋下亡國之禍。老臣懇求陛下一定要深思熟慮,莫要做出這讓親者痛,仇者快之事,讓我朝陷入萬劫不複之境地!”
澄歡見狀,也趕緊說:
“皇兄,臣弟也以為要慎用外邦兵力,後楚國雖是我國友好鄰邦,但誰又能知道他們有無禍心呢。況且,臣弟也聽說後楚國的武帝頗有野心,陛下如要他們出兵替我朝平亂,無異於引狼入室,臣弟以為皇兄還要三思而後行啊。”
他與澄如素來不和,如今澄如篡位,他雖被冊封了親王,可他心中還是不服。他巴不得希望澄如和高笙書拚個兩敗俱傷,自己有可能會坐收漁翁之利。如果朝廷邀請後楚國的大軍來平叛,最大的可能是高笙書被朝廷和後楚國的聯軍擊破,然後,兵力強勁的後楚國肯定逼迫朝廷成為他們的附庸,如此一來,他澄歡就永無出頭的機會,所以,他也反對從後楚國借兵。
這時,平常都不大上朝的高成也準備要說話了,澄如篡位登基後,為了顯示自己的皇恩浩蕩,另外也是為了堵住這些皇親們的嘴,對他們這些過氣的老皇叔也是頗為禮遇,將他們都冊封了郡王。
高成平素與高笙書交厚,他也曾聽說景德帝氣急之下,說過要將皇位傳給高笙書的話,故此,他在心中就隱隱覺得高笙書與景德帝有著特殊的關係,後來,他也看到了高笙書的討逆檄文,心中更堅信高笙書也是皇室貴胄,而且,他從內心也更讚成高笙書來接替皇位。
在他心裡也是認為一旦向後楚國借兵來平定高笙書的叛亂,很可能今後高家宗廟不祀,自己的郡王自然也是成了無本之木,甚至還可能受到後楚國的消滅。而如果高笙書勝了,自己皇親的身份不變,照樣還可以享受榮華富貴。於是,他對澄如說:
“陛下,老臣以為,外邦之兵,隻知劫掠殺戮,絕不會對百姓有絲毫悲憫,他們一旦踏入我朝境內,更多百姓必將受他們所害,以至於田園荒蕪,民生凋敝,我朝根基也會被其動搖。故此,老臣以為,陛下能否下旨赦免高笙書,許他高官厚祿,甚至裂土封侯,讓他歸順朝廷,如此一來,化乾戈為玉帛,讓百姓免受刀兵之苦,豈不善哉?”
曹師堂聽了高成的話,忍不住冷笑一聲,說:
“皇叔大人,高笙書已經位居親王,仍要舉兵叛亂,你說朝廷除了陛下的皇位,還有何等爵位可以封賞?此賊一心就想篡位,斷無可以和談的可能。而且,老臣以為,借兵平叛,無非多多給與金銀珠帛,或者至多割讓幾個州郡,乃疥癩之患。
“而那高笙書來勢洶洶,則是心腹之患,如若任他攻入京城,天下哪裡還有陛下的容身之處?故此,老臣以為,陛下應該速速派人前往後楚國聯絡,讓他們及早發兵,這樣才能力保京師無虞。還望陛下三思。”
曹師堂的這番話,說到了澄如的痛處,他想到自己曾經三番五次派人要置高笙書於死地,如果高笙書的大軍攻入京師,自己肯定會受到高笙書的清算,絕無和解的可能,於是,他終於下定了決心,說
“朕之國土,寧贈外邦,不予國賊!”
向後楚國借兵平叛的事就這麼定了下來。
廷議之後,李自言受命立刻帶了京師附近拚湊起來的數萬兵馬趕赴崖城,而高笙書的大軍則因兵變拖延了進軍崖城的時間,從而讓李自言的兵馬迅速部署,加強了對崖城的防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