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處長的認可和省裡的支持,像一陣強勁的東風,吹散了籠罩在鹽堿地上空的最後一絲陰霾,也極大地鼓舞了周小小、李文和所有社員們的士氣。但周小小深知,這並非終點,而是更艱巨任務的起點。推廣意味著更大的責任,必須拿出更紮實、更可複製的成果。
秋收後,土地暫時休憩,人的工作卻進入新一輪的忙碌。周小小和李文將全年數據係統整理,著重突出“綠脈”係統在極端乾旱下的保底能力、土壤指標的漸進改善以及不同技術模塊生態埂、排水溝、貓耳洞、秸稈覆蓋、耐鹽作物)的成本與效益分析。她們特彆詳細記錄了那些來自群眾智慧和阿海寄來的“土辦法”,力求清晰易懂。報告厚厚一摞,附帶著簡易濕度計的製作使用說明、貓耳洞防滲改良方案、以及幾種表現最好的耐鹽作物包括那種類似堿蓬的海邊植物,被社員們稱為“海蓬子”)的種植要點,寄往省裡。
冬天,省裡的批複下來了,不僅高度肯定了他們的工作,還正式將“鹽堿地韌性生態改良係統”列為省重點農業技術試驗推廣項目之一。雖然資金和物資支持依然有限,但“名分”給了周小小他們更大的自主權和說服力。王處長信守承諾,推薦了省內另外兩個鹽堿化問題突出的公社作為首批試點推廣單位。
春節剛過,周小小和李文還沒來得及喘口氣,就接到了新任務:陪同省農科所的一位技術員,前往這兩個新試點進行技術交底和初期指導。臨行前,老書記吧嗒著煙袋,對周小小叮囑:“小小啊,出去代表的是咱們這兒的臉麵,也是咱們摸索出的經驗。彆藏私,有啥說啥,但也彆忘了,各地情況不一樣,得教他們因地製宜,不能生搬硬套。”
新的試點公社情況各異。一個位於河流下遊,排水不暢導致次生鹽漬化嚴重;另一個則靠近內陸乾旱區,蒸發量極大,土壤貧瘠。周小小沒有直接拋出自己那邊的全套模式,而是先帶著當地乾部和技術員深入田間地頭,查看土壤、水源、氣候條件,了解當地的作物種植習慣和現有的勞力、物料情況。
在河流下遊的公社,她建議重點挖掘和疏通排水溝,降低地下水位,同時利用河道淤泥加固生態埂,既清了淤,又省了建材。在乾旱區的公社,則更強調“貓耳洞”水窖的集群建設和秸稈覆蓋的厚度,並建議嘗試引種更耐旱的“海蓬子”和本地的一種沙生植物。
這個過程並非一帆風順。新地區的社員們抱著懷疑和觀望的態度,有的覺得這些方法太麻煩,見效慢;有的則擔心投入了勞力最後沒有收成。周小小沒有空泛地保證,而是把李文記錄的數據本拿出來,一頁頁翻給老鄉們看,講自己那邊第一年的艱難和挫折,講那些活下來的苗子如何一點點改變著土地。她操作著那個用玻璃瓶和木棍做的簡易濕度計,演示覆蓋與否、挖窖與否的土壤深層差異。直觀的數據和眼見為實的對比,往往比任何說教都更有力。
同時,她牢記老書記的話,強調:“我們不是來教大家必須怎麼做的,是來和大家一起想辦法的。我們的那些法子,是在我們那塊地上管用,大家得看看,哪些適合咱們這兒,哪些可以改改再用。比如咱們這兒蘆葦多,能不能代替秸稈?柳條多,能不能編成護坡的網子固定埂子?”
這種尊重當地實際、不強求一致的態度,漸漸消除了隔閡,激發了當地社員的主動性。他們確實想出了不少好主意:用蘆葦編織成席覆蓋,效果不比秸稈差;利用冬季農閒集體開挖水窖;甚至有人提出可以利用灌溉尾水中的微量養分……
就在周小小和李文奔波於新試點之際,她們自己的大本營也迎來了新的變化。公社接到了縣裡通知,為了加強農業科技力量,將分配來一名農業中專畢業的年輕技術員。
新來的技術員叫趙衛國,是個二十出頭的小夥子,戴著眼鏡,書生氣十足,報到時拎著一個沉甸甸的箱子,裡麵全是農業書籍。他對周小小和李文這兩位“土專家”顯然有些好奇,也帶著幾分科班出身的審視。
最初的工作中,趙衛國確實表現出與周小小她們不同的風格。他更相信書本上的數據和標準化的操作流程,對於“貓耳洞”的尺寸、溝渠的坡度是否規範提出疑問,對“海蓬子”這類未經嚴格審定的外來物種表示擔憂,認為應該優先采用農科所推薦的耐旱品種。他甚至帶來了一台較為精密的土壤酸堿度測定儀,試圖取代那個“不科學”的玻璃瓶濕度計。
不同的理念難免發生碰撞。一次,在討論春季播種方案時,趙衛國建議減少“低產”的活水芽和堿蒿麵積,擴大種植農科所推廣的新品種抗旱玉米。
周小小耐心解釋:“小趙,活水芽和堿蒿產量是不高,但它們是我們這裡的‘開路先鋒’,它們根係深,能打破板結,固氮改土的效果是數據上看得見的。現在地力還沒完全恢複,盲目種高耗水的玉米,風險太大。它們的根能紮多深?能比得過活水芽嗎?”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趙衛國推了推眼鏡:“周姐,書上有數據表明,這種玉米在輕度鹽堿地試驗田的潛在產量很高。我們應該更相信科學選育的品種。那些鄉土品種,或許該逐步淘汰。”
李文在一旁忍不住道:“小趙,咱們這地不是輕度鹽堿,是重度!去年大旱,要不是這些‘鄉土品種’和土辦法,地早就廢了!科學選育也得看地方啊!”
周小小製止了李文,拿出土壤監測記錄:“小趙,我理解你的想法。你看這是我們去年的數據,土壤有機質和鹽分變化曲線。活水芽和堿蒿區的改善是最明顯的。我們可以劃出一小片試驗田種你說的玉米,用最好的水肥管理,和核心區做對比。如果確實表現好,明年我們再擴大。但今年,保墒改土、鞏固‘綠脈’仍然是主線。你看這樣行不行?”
趙衛國看著那細致卻樸實的記錄,又看看周小小不容置疑卻願意嘗試的態度,點了點頭:“好吧,周姐,就按你說的辦。但我希望試驗田的數據由我來詳細記錄。”
“沒問題!”周小小爽快答應,“正好,你那個酸堿度測定儀,可以和我們的土辦法濕度計一起用,互相驗證,說不定能找出更實用的規律來。”
這場小小的爭論,以一種務實的方式暫時平息。周小小沒有壓製年輕人的新想法,而是將其納入到實踐檢驗的框架內。趙衛國也逐漸放下了架子,開始真正深入田間,他發現書本上的知識如何在這片特殊的土地上變通應用,本身就是一門深奧的學問。他帶來的儀器和科學觀測方法,也確實彌補了周小小她們純靠經驗觀察的不足,使得數據記錄更加完善。
春去夏來,雨水依然不算豐沛,但有了前兩年的基礎,溝渠係統更加完善,水窖蓄水更多,覆蓋保墒措施落實得更到位。大地上的綠色明顯比往年更濃、更連片。活水芽和堿蒿長勢旺盛,形成了良好的田間小氣候。趙衛國負責的那片新品種玉米試驗田,在精心照料下,初期長勢不錯,但進入盛夏持續晴熱後,開始顯現頹勢,葉片卷曲,遠不如核心區的作物耐旱。
事實勝於雄辯。趙衛國看著對比鮮明的田地,終於對周小小說:“周姐,你是對的。這裡的條件,確實需要這些先鋒作物先來養地。新品種再好,沒有合適的地力也發揮不出來。”他開始更虛心地向周小小和李文請教那些“土辦法”背後的道理,並嘗試用他的專業知識去理解和優化它們。比如,他改進了數據記錄的格式,使其更便於分析;他研究當地水質,為貓耳洞蓄水的合理利用提供建議。科技與鄉土智慧開始了真正的融合。
與此同時,通信網絡也在發揮著作用。周成業根據反饋,進一步優化了溝渠設計,提出了在不同坡度地形上的修整方案。阿海則寄來了新的“禮物”:一些海藻肥料的簡易製作方法。他說海邊漁民嘗試用腐爛的海藻肥田,效果不錯。周小小如獲至寶,立刻組織社員嘗試製作。雖然腥味很大,但初步試用下來,對增加土壤有機質似乎確有奇效。
更大的驚喜來自於那年夏天的一次偶然發現。一位社員在收割堿蒿時,發現幾隻山羊特彆愛吃這種帶點鹹味的植物。周小小心裡一動,立刻組織人試驗。結果發現,不僅山羊,綿羊也喜食堿蒿和“海蓬子”的莖葉。它們耐鹽堿的特性,使得它們可以在其他牧草難以生長的邊際土地上生長,提供寶貴的飼料來源。
“我們不能隻盯著糧食!”周小小興奮地對李文和趙衛國說,“這片土地也許不適合大規模種莊稼,但可以發展耐鹽堿的特色種植和養殖啊!堿蒿、海蓬子可以當飼料,發展畜牧業;它們的籽實可以開發特色食品;堿蓬的嫩葉說不定還能上餐桌!這是一條循環農業的路子!”
這個思路打開了全新的局麵。公社開始規劃劃出部分土地專門種植這些耐鹽堿飼料作物,並鼓勵社員利用房前屋後種植,同時試點飼養更多的食草家畜。畜糞又可以肥田,形成良性循環。土地的產出形式變得多元化,不再僅僅依賴於難以企及的糧食高產。
秋天,收獲的喜悅是多方位的。糧食產量穩步提升,雖然仍未達到豐年標準,但社員們的飯碗明顯更踏實了。堿蒿和“海蓬子”的種子被收集起來,準備擴大種植。幾隻試驗喂養的山羊長得膘肥體壯。更重要的是,土壤監測數據顯示,各項指標仍在持續改善。
那年冬天,省裡召開了第一次鹽堿地改良經驗交流會。周小小、李文和趙衛國作為代表參加了會議。另外兩個試點公社也派了人來。會上,周小小做了主題發言,她沒有過多強調成績,而是坦誠地分享了整個過程:最初的挫折、群眾的智慧、技術的摸索、不同理念的碰撞、以及從單純求糧食到發展循環農業的思路轉變。她展示了那些來自天南海北的信件,強調了彙聚各方智慧的重要性。
她的發言引起了熱烈反響。王處長在總結時動情地說:“周小小同誌她們的經驗告訴我們,改造自然的鬥爭,既需要科學的指引,更需要紮根土地的實踐和耐心。她們的‘綠脈’,綠的不僅是土地,更是人心,是那種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因地製宜求發展的精神!這條路很長,但方向已經越來越清晰!”
會議決定,成立一個鬆散的技術交流網絡,由周小小她們公社作為牽頭單位之一,定期交流各試點經驗,共享像“海蓬子”這樣的特色作物資源,並組織交叉考察。
時光荏苒,幾年的光陰在辛勤的勞作中流逝。鹽堿地上的綠色一年年擴大、加深、變得厚重。溝渠縱橫如脈,水窖星羅棋布,覆蓋保育已成為社員的自覺習慣。耐鹽堿的作物和牧草成為了這片土地的新主人,與之配套的養殖業也開始發展,社員們的餐桌上逐漸豐富了肉、蛋、奶。雖然生活依然清苦,但希望和信心已然紮根。
周小小和李文的臉龐被歲月和風霜刻上了更多的痕跡,但眼神依舊明亮銳利。趙衛國已經成長為能夠獨當一麵的技術骨乾,成了“土辦法”和“新技術”結合的有力推動者。他們和阿海、周成業依舊保持著通信,分享著成功的喜悅和失敗的教訓,這個跨越地域和領域的智囊團依舊在發揮著作用。
喜歡穿越七零都跟閻王談過判還怕啥請大家收藏:()穿越七零都跟閻王談過判還怕啥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