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裡的會議結束後,周小小一行人帶著新的任務和期望回到了公社。王處長最後的總結言猶在耳,“綠脈”綠的是人心,這讓他們感到了沉甸甸的責任,不僅是對腳下的土地,更是對無數雙渴望改變的眼睛。
技術交流網絡的建立,最初隻是信件往來。周小小她們將整理好的技術要點、海蓬子種子樣本、以及改良後的海藻肥製作方法,寄送給各個試點單位,同時也收到來自不同地區的回信,有的詢問細節,有的分享本地經驗,有的則訴說著遇到的新困難。信件緩慢,但知識的流動卻讓這片曾經封閉的土地感受到了外部的脈動。
隨著交叉考察的開展,鹽堿地改良的麵貌變得更為立體。周小小和李文、趙衛國也分批去了其他試點考察學習。她們看到,在濱海地區,人們利用潮汐規律引水洗鹽;在乾旱區,有的地方創造了“沙壓堿”的土法子,雖然粗糙卻有效。每一次外出,都像打開一扇新的窗戶,讓她們意識到,麵對鹽堿,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萬能公式,真正的智慧蘊藏在每一寸土地和每一個與之抗爭的人身上。
趙衛國尤其興奮,他帶著他的測定儀,每到一處就忙著采集土壤和水樣數據,晚上就在煤油燈下整理比對。他開始嘗試將周小小她們的定性觀察和自己的定量測量結合起來,繪製圖表,尋找不同措施如生態埂的高度、貓耳洞的密度)與土壤鹽分下降速率、有機質提升水平之間的潛在關係。他雖然不再固執於書本教條,但科學訓練的底色讓他致力於將“土辦法”裡蘊含的道理說清楚、弄明白,使其更具可推廣性。
然而,更大的變革之風開始吹拂這片土地。七十年代中後期,“農業學大寨”的運動進入高潮,全國各地都在興修水利、平整土地,強調“與天鬥、與地鬥”,追求“一大二公”和糧食產量的硬指標。
這股風也吹到了公社。縣裡下了指示,要求學習大寨經驗,集中力量打殲滅戰,要將零散的土地連成大片,便於機械化作業和規模化種植,目標是建設“大寨式”的豐產田。
消息傳來,公社內部產生了分歧。以老書記和周小小為代表的一派感到憂慮。他們深知,這片土地剛剛恢複了一點元氣,“綠脈”係統是精細嗬護、因地製宜的結果。那些生態埂、排水溝、貓耳洞,都是根據微地形、水鹽運動規律精心設置的。如果強行推平土地,搞“一刀切”的大方田,很可能破壞這脆弱的生態平衡,導致改良成果毀於一旦。
“這地剛能喘口氣,經不起這麼大折騰啊!”老書記在公社會議上敲著煙袋鍋,眉頭緊鎖,“大寨的經驗是好,可那是山區,咱這是鹽堿灘,情況不一樣!咱們的‘綠脈’就像人身上的毛細血管,看著細,通著呢!不能為了好看,全給換成粗水管,那不一定好用啊!”
但另一位副社長則持不同意見:“學大寨是政治任務,是大方向!我們不能隻盯著自己這一畝三分地,要算政治賬!人家大寨能三戰狼窩掌,七溝八梁一麵坡,我們這點困難算什麼?土地連片了,才能上機器,提高效率,才能為國家多打糧食!我們老是滿足於種點堿蒿、養幾隻羊,什麼時候能過黃河、跨長江?指達到更高的糧食產量指標)”
趙衛國這次站在了周小小一邊,他拿出自己繪製的土壤改良進度曲線圖和地下水埋深變化圖,試圖用數據說明:“領導,你看,根據我們的監測,土壤改良是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現在正處於關鍵鞏固期。盲目推平土地,會徹底擾亂現有排水係統,深層鹽堿很可能再次返上來,風險極大。”
主張學大寨的人則反駁:“小趙,你那些數據是現在的,我們要看的是未來!不能用保守的眼光束縛了手腳!要大乾快上!”
爭論異常激烈。周小小深知硬頂不是辦法,她提出了一個折中方案:“學大寨精神我們堅決擁護,大乾社會主義的決心我們也有。但能不能給我們一點時間,也給我們一塊試驗田?我們選擇一塊條件最差的重鹽堿地,嚴格按照縣裡要求的方田模式進行改造,同時保留我們現有的‘綠脈’模式區。我們用一年的時間,讓事實說話,看哪種方式在這片鹽堿地上更出效益。如果方田模式確實好,我們明年全麵推廣;如果不行,也避免了大的損失。”
這個方案既表達了態度,又留下了緩衝餘地,最終獲得了通過。縣裡也勉強同意,但要求“試驗田”也要高標準建設,不能敷衍。
於是,公社劃出了一片百畝左右的重堿地,開始了兩種模式的並軌試驗。一邊,是機器轟鳴,人海戰術,土地被推平,溝渠被填埋,建設整齊劃一的大方田,準備種植上級推薦的高產玉米品種。另一邊,周小小她們繼續堅守著“綠脈”係統,精耕細作,種植著耐鹽作物和發展飼料養殖。
那一年,所有人都鉚足了勁。大方田那邊,投入了巨大的勞力物力,深翻土地,大量施用調酸劑和化肥,試圖強行壓製鹽堿。周小小她們則按照自己的節奏,疏通溝渠,維護水窖,增施海藻肥和畜糞,播下堿蒿和海蓬子。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春天,大方田的玉米苗在大量水肥的催灌下,長勢似乎確實喜人,綠油油一片,看起來充滿了希望。而“綠脈”區裡的作物則顯得有些“土氣”,高矮不一。觀望的社員中,開始有人議論,覺得也許推平土地才是正道。
周小小和李文心裡捏著一把汗,但她們相信土地的自然規律。趙衛國則更加忙碌,他在兩塊田裡設置了更多的監測點,記錄著每一次灌溉後的土壤鹽分變化、水分蒸發量、作物生長指標。
進入盛夏,考驗如期而至。連續近一個月的晴熱少雨天氣,讓大地蒸騰。問題首先出現在大方田。由於推平土地時破壞了原有的毛細管結構,又填平了排水溝,大水漫灌後,水分蒸發劇烈,鹽分隨著水分迅速上升到地表,形成了嚴重的“返鹽”現象。原本綠油油的玉米苗開始大片大片地枯萎、發黃,地表甚至結起了一層白霜般的鹽殼。社員們心急如焚,拚命澆水,但反而加劇了鹽分上湧,形成了惡性循環。
而“綠脈”區則呈現另一番景象。生態埂和植被覆蓋有效減少了水分蒸發,排水溝則保證了多餘的水分包括溶解的鹽分)能夠被帶走,貓耳洞和水窖儲存的寶貴水分在關鍵時刻通過毛細作用緩慢補充給作物。雖然作物生長速度不快,但卻表現出驚人的耐受力,在乾旱中依然頑強地保持著綠色。尤其是堿蒿和海蓬子,幾乎unaffected未受影響),甚至因為耐鹽抗旱的特性,長得更加茂盛。飼料充足,養殖區的羊群數量穩步增加。
事實無比清晰而殘酷地擺在麵前。秋收時,大方田的玉米幾乎絕收,投入的成本血本無歸。而“綠脈”區,糧食產量穩中有升,收獲了大量飼料,畜牧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現金和肉食收入。數據的對比更是觸目驚心:趙衛國的監測顯示,大方田的土壤鹽分含量不降反升,有機質下降;而“綠脈”區土壤狀況持續改善。
這場“比武”徹底打消了公社內部的疑慮,也讓縣裡無話可說。老書記在總結會上長長舒了一口氣:“看來,這地啊,還得順著它的性子來。學大寨,學的是艱苦奮鬥的精神,不是生搬硬套它的做法。咱們的‘綠脈’,就是鹽堿地上的‘大寨田’!”
經此一役,周小小她們的改良模式在公社內部的地位更加穩固,也贏得了更大的自主空間。她們趁熱打鐵,將循環農業的理念進一步深化。除了堿蒿、海蓬子做飼料,她們嘗試用堿蓬的嫩葉涼拌或做湯,味道獨特,漸漸成了當地飯桌上一道特色菜。她們還嘗試用收獲的秸稈編織草簾、草墊,增加副業收入。
趙衛國將這次對比試驗的詳細數據寫成了一份報告,附上了清晰的圖表和分析,通過王處長呈送省裡。這份報告引起了省農科所乃至更高層麵專家的重視。它用科學的語言和無可辯駁的數據,證明了在鹽堿地改良中,尊重自然規律、進行生態化、係統性改良的重要性,避免了可能發生的更大範圍的決策失誤。
第二年春天,幾位省裡的老專家親自來到了公社考察。他們仔細查看了對比試驗田的遺跡和生機勃勃的“綠脈”係統,對周小小她們綜合運用工程、生物、農藝措施的方法讚不絕口,尤其對她們發掘利用耐鹽堿植物發展循環農業的思路給予了高度評價。
“你們這條路子走對了!”一位白發蒼蒼的土壤學家激動地說,“治理鹽堿地,根本目的是為了人能更好地生活,而不是單純追求糧食產量的數字。你們讓這片不毛之地產生了經濟價值,找到了人地和諧的可持續發展模式,這是最大的成功!這比單純種糧食意義更大!”
專家的肯定,帶來了新的轉機。省裡決定,將“鹽堿地韌性生態改良與循環利用模式”作為重點課題進行研究支持,撥付了專門的科研經費和設備,雖然依舊不多,但意義非凡。趙衛國被正式納入這個課題組,負責數據監測和標準化總結。周小小和李文則被聘為“農民技術顧問”。
有了更專業的支持,他們的工作進入了新的階段。趙衛國設計了一套更規範的田間記錄手冊,分發到社員手中,教他們記錄簡單的農事操作和觀察現象。周小小則組織有經驗的老農,和趙衛國一起,嘗試將那些有效的“土辦法”進行量化總結,比如“貓耳洞挖多深蓄水效果最好”、“生態埂多寬多高最經濟實用”、“秸稈覆蓋多厚既能保墒又不影響地溫”等等。
在這個過程中,科技與鄉土智慧不再是簡單的誰主導誰,而是深度融合。趙衛國用科學原理解釋了為什麼蘆葦席覆蓋效果不遜於秸稈因為蘆葦中空,保溫隔熱性能更好),並據此改進了編織方法。周小小則根據老農的經驗,調整了海藻肥的發酵時間,以減少腥味和提高肥效。
曾經隔閡的通信網絡,也因為這次成功的驗證而變得更加活躍和受到重視。周成業根據各地反饋的溝渠問題,繪製了不同地形下的標準化生態排水溝施工示意圖,大大提高了新試點單位的建設效率。阿海寄來了更多海邊耐鹽經濟植物的種子和介紹,拓展了他們的種質資源庫。
時光就在這不斷的摸索、驗證、總結和推廣中流逝。鹽堿地上的綠色生態網絡愈發堅韌而富有生機。它不再僅僅是為了生存而進行的掙紮,而是逐漸演變成一種與鹽堿共存、並從中獲取資源的獨特生產方式。
社員的臉上有了更多笑容,碗裡的內容豐富了,口袋裡也有了零錢。公社甚至用賣羊和草編的收入,購買了一台小型的手扶拖拉機,用於飼料作物的運輸和加工,進一步解放了勞力。
周小小和李文,這兩位最初的開拓者,漸漸退出了具體的體力勞作,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技術指導、經驗總結和培訓新人上。她們成了真正的“土專家”,受到四裡八鄉的尊重。趙衛國已經能夠獨當一麵,成為連接科研機構與田間地頭的重要橋梁。
那年秋天,夕陽映照下的鹽堿地,不再是白茫茫的荒涼,而是呈現出一種層次豐富的色彩:金黃的堿蒿穗、深綠的海蓬子叢、肥壯的羊群、以及田間勞作的社員古銅色的臉龐。
喜歡穿越七零都跟閻王談過判還怕啥請大家收藏:()穿越七零都跟閻王談過判還怕啥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