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曆十三年,順治十六年,12月12日。
昆明五華山,萬壽宮,皇極殿,大明中華王朝,第一次正式大朝會,繼續進行中。
“啟奏陛下”
“下個月,就是新年元日了”
“老臣奏請,朝廷該啟用新的年號,也就是大明中華王朝”
大殿中央,禮部尚書程源,莊嚴肅穆的站在中央,手持朝笏,對著上麵的朱皇帝,再次提出一個小議題。
沒錯,新朝新氣象,年號這東西,也到了更換的時候。
沒錯,按照以往的慣例,上一任皇帝,病故駕崩,暴死暴崩。
新的皇帝上台以後,當年的年號,是不會更改的,以示敬重哀悼。
現在就是一樣,永曆十三年,順治十六年,明清雙方的年號,都沒有更改。
“嗯”
“準奏”
龍座上的朱皇帝,剛剛搞定內閣大事,心滿意足,狠狠灌了一大口參茶,大手一揮,同意了程源的奏請。
年號不年號的,對於後世穿越而來的他,其實不是很在意,他隻在意錢糧和兵馬。
“啟奏陛下”
“老臣還有一事,就是新朝的科舉會試”
“這兩年,滿清入侵大西南,朝廷各州府的科舉會試,也跟著停辦”
“如今的中華王朝,鼎立大西南,國勢強盛,生氣勃勃”
“為了朝廷的長治久安,大明的國祚綿長,同時也是安撫天下的讀書人”
“老臣奏請,新朝新氣象,是時候重啟科考會試了”
沒錯,內閣首輔是大事,科舉會試同樣是大事。
沒錯,禮部主要負責朝廷的禮儀、祭祀、教育以及科舉考試。
科舉製度,是古代選拔官員的重要手段,起源於隋朝大業元年,距今已有1千多年的曆史了。
一個王朝的立足,不但需要錢糧兵馬,也需要大量的官員,處理朝廷內務。
朝廷的官員,則是需要科舉會試,選拔更多的後備官員,用於維持朝廷的長治久安。
“老臣扶綱,附議”
“微臣劉高宜,附議”
程源話音剛落,他身後的左右侍郎,扶綱和劉高宜,也緊隨其後,站出來支持科舉會試。
官場如戰場,有些時候,可以是政見不合,有些時候,必須是團結一致,共同對外。
科舉會試,是禮部的重要大事,做不好,或是沒做的話,他們禮部就不用混了。
“嗯”
“程尚書,老成持重,思慮周全”
龍座上的朱皇帝,半眯著眼,瞟了幾下禮部的主官,嗯的一聲,先誇讚幾句,安慰一下。
“放心吧”
“科考會試的事情,朕記住了”
“再等等吧,拖不了一年半載,朕心裡有數”
“還有”
“這幾年的亂戰下來,各州府的官員典吏,空缺肯定是不少”
“這樣吧”
“各州府縣的主官,可以適當的,招收一些士子學子入衙門”
“也算是實習,更是一種磨礪,先適應一下為官之道,體驗一下民間疾苦”
沒錯,兩世為人的朱皇帝,城府老辣的很,堅決反對現在開考科舉。
沒錯,他就是要拖,往後拖延科舉,這也是為了大明朝廷的將來格局啊。
對的,新朝新氣象,一般情況下,都會大赦天下,開放新一屆的科舉會試。
但是,經過深思熟慮後,朱皇帝果斷拒絕了,不能放任啊。
看看永曆朝的大學士,六部主管官員,就知道了,大部分都是天啟崇禎年的進士,且都是大西南籍貫。
一旦開了這個口子,新一屆的舉人進士,9成以上的人,必然來自大西南六省。
可以預計,將來的十幾年,肯定是大西南重臣功臣,霸占整個大明朝廷,形成了壟斷性集團。
同樣,這也是朱雍槺,拒絕組建內閣,欽定首輔的原因,怕尾大不掉啊。
當然了,科舉大事,也拖不了太久,如果拿下了南直隸,肯定是要開放的,拖不下去啊。
“陛下,不可啊”
“陛下,天下士子,拳拳報國之心”
“陛下,科舉大事,關乎國運國祚”
、、、
這一下子,再次被朱皇帝否決以後,下麵的張佐宸,龔彝,楊昌彥,鄒簡臣,胡璿等等。
他們這些重臣,再也不淡定了,紛紛站出來,躬身大力勸諫,試圖改變朱皇帝的決定。
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他們都是大西南的籍貫,哪家哪戶,沒有幾個親朋故友啊。
“無需多言,就這樣吧”
“朕說了,會謹慎考慮,再等等看”
朱皇帝看他們,一堆人都站出來了,臉色瞬間有點難看了,大手一揮,立馬打斷了這個話題。
兩世為人的他,做了快一年的監國皇帝,可不是官場菜鳥了。
在大明朝廷裡,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六部重臣,非資曆深厚的進士不可。
文安之,連城璧,郭之奇,張佐宸,程源,龔彝,扶綱,胡璿,胡顯等人,全是天啟,或崇禎朝的進士。
也就是朱皇帝,軍政一把抓,權勢滔天,才敢打破這個常規,任用楊昌彥,劉玄初,方獻廷,金光等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