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之後,朝鮮釜山,在此地的朝鮮人遠遠的見到了一支規模龐大的艦船,不僅數量龐大,而且艦船的個頭也非常龐大。
風帆迎風而動,以極快的速度駛進了釜山港。
密密麻麻的船隻行駛在海麵上,光線都為之一暗,那招展的風帆似乎遮天蔽日。
此地的朝鮮人卻沒有驚慌失措,隻是麵露震驚之色,然後紛紛跪倒在地,山呼萬歲,熱烈恭迎天朝上國的艦隊駕臨朝鮮。
不少朝鮮老人的眼睛裡流出了渾濁的淚水,那是震撼的淚水,更是激動的淚水,顫顫巍巍的述說著許多朝鮮人不知道的事情:“當年大元皇帝派兵攻打倭國之時,艦船也像今天這樣,遮天蔽日!一百年過去了,沒想到天朝上國再一次的回來了……”
年輕的朝鮮人聽到這種話,臉上無不露出了神往、昂奮的神情,中華果然不愧是天朝上國,朝代更替視若等閒,國力一直都在。
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這一支艦船的身上,對於朝鮮老人說的“當年攻打倭國之時”這話完全沒放在心上,沒有人認為這一次大明的龐大艦隊是過來攻打倭國的。
“肯定是對付北元的!”
“我想也是!”
“或許還有其他的目的!”
……
議論紛紛中,有人小聲的詢問左右:“喂,我怎麼聽說大明這一次派遣如此多的寶船是為了尋找惠帝的?”
“哎,我也聽說了,極有可能啊!”
“不可能吧?要尋找惠帝不應該去南方那邊找嗎?怎麼會跑到我們北方來?”
“南方肯定也去找了,北方當然也不能放過了。”
“說的是啊。”
……
有不少人開始議論起當今的明朝皇帝和前不久被趕下台的明朝皇帝之間的故事,皇室秘聞、叔侄爭權這些,往往最惹人遐思。
此時遠在漢城的朝鮮國王李芳遠已經接到了大明艦隊即將來到釜山港的消息,站在朝堂之上的大明使臣正在等待他的回信。
漢城是朝鮮的首都,八年前改名的,八年之前還叫“漢陽”。
當然,這時的朝鮮人不會想到,六百年後,這座叫了六百多年的漢城會被改名字,改成“首爾”。
很多人說這城市本來就叫“首爾”,隻是我們國內的中文音譯是“漢城”,其實這不對。棒子自己都沒文字,一直用中文,首都一直都是叫漢城的。
李芳遠環顧了朝堂左右的大臣,儘管心裡麵已經同意了大明的要求,但麵子上還是故作矜持的開口問道:“各位愛卿意下如何?”
李芳遠是朝鮮太宗。
自古以來,能當上“太宗”的都是狠人,李芳遠也不例外。
相較於朱棣的太宗,在老爹“太祖”去世之後才敢發動靖難之役不同,李芳遠更甚一籌,在他老爹、朝鮮開國太祖李成桂還沒掛之前就敢發動兵變,除掉和自己作對、以及有希望繼承王位的兄弟,最後逼得李成桂不得不立不想當王上的大兒子李成果當王上,然後李成果禪位給了李芳遠,李芳遠則順勢把他爹李成桂流放並監視了起來。
李芳遠在朝鮮的狠辣程度,也就比李世民遜色一點罷了,李世民可是直接逼迫他老爹禪位給他的,李芳遠還隔了一下,估計是讀了史書,知道李世民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