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第二人稱的“你”,除了“爾”還能找到“汝”。
那這麼多詞是咋來的呢?難道是古人閒得沒事弄出來的嗎?
當然不是!根據現代語言學的研究,商周秦漢時代的上古漢語,更像是以今日英語等歐洲語言為代表的曲折語。
舉個例子,在英語中的我有兩種表達,一個是i,一個是。
區彆是i當主語用,但隻能當賓語用。
假如要說我愛我,在英語中是ilove,而不是ilovei。
而如果用春秋戰國時代的漢語表達應該是:吾愛我。】
彈幕區:
〖難道不應該是lloveyself?〗
〖這句好像翻譯成我愛我自己吧。〗
〖我愛我和我愛我自己有區彆嗎?〗
〖沒區彆嗎?〗
〖快去大學請語言學家!〗
……
【先秦漢語中的汝就是第二人稱的主格,爾則是賓格。
以“你愛我,我愛你”為例。
用先秦漢語來說就變成了:“汝愛我,吾愛爾。”】
彈幕區:
〖沒文化,功底太淺了。〗
〖人家是為了方便你理解而已。〗
〖真要解釋清楚,直接上論文,你又說看不懂!〗
〖你功底深,你去做個視頻唄。〗
〖讓人看,還不許讓人指出錯誤?〗
〖鍵盤俠!〗
稷下學宮。
有遊俠問道:“這是罵人的話吧?”
“結合評論來看,應當是。”
“怎麼能侮辱俠!”
遊俠憤憤不已,卻引來法家譏諷:“俠還需要侮辱嗎?”
遊俠群體說好聽點叫為了心中道義,行俠仗義!
說難聽點不就是無法無天?
法家最討厭這種不遵守法律、視法律為無物的群體。
“拔劍,吾要與你決鬥!”
法家弟子笑道:“稷下學宮,不可善動刀兵!”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