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學家強調:遊牧社會形成並不意味著人們放棄了其他的經濟形態,粗放種植、林木采伐、金屬冶煉等產業都是遊牧經濟的重要補充形式,任何一個遊牧社會都離不開這些產業。
但問題在於草原上的這些副業滿足不了社會需求。
遊牧民族必須從定居社會取得這些生存資源。
而獲取的手段無非有兩種:
一是貿易。
二是搶劫。
貿易是有本買賣,需要信譽和議價權背書。
搶劫表麵上是無本買賣,但也離不開強大的武力支持。
信譽和武力的重要前提就是組織。
遊牧社會天然具有分散自主的特征,形成帝國按理來說是一件很勉強的事情。
但是如果他們麵臨的定居社會過於團結,組建更強的政體對遊牧民族來說也隻能是必然選擇。
公元前三世紀,秦始皇統一中原。
曾經各自為戰,首領不知姓甚名誰的匈奴人,也作為東亞第一個遊牧帝國踏上了曆史舞台。
秦始皇是中原大一統事業的開創者,但真正確立並且鞏固這份事業的是比他小三歲的劉邦。
劉邦和項羽的鬥爭不隻是兩位梟雄爭奪霸業的私人恩怨。
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其實還是兩條曆史路線的鬥爭。
最終劉邦代表的大一統王朝路線打敗了項羽代表的多國體係路線。
從這個角度來說,劉邦才是秦始皇事業的真正繼承者。】
彈幕區:
『虛假的秦二世:胡亥。』
『真正的秦二世:劉邦。』
『秦三世:劉徹。』
『不提景帝,你把文帝放哪兒了?』
『那就秦三世:劉恒,秦四世:劉啟,秦五世:劉徹。』
『挺好,九五至尊,劉徹若是在天有靈,肯定會保佑你的。』
大漢,長安。
“朕保佑你****”
劉徹餘光瞥見起居郎正在奮筆疾書,忍住了繼續怒罵的念頭,轉而露出一個笑容,看向董仲舒身後:
“贏公,這下你我成親戚了。”
“臣不敢。”
贏公,前朝宗室,董仲舒親傳弟子,治《春秋》。
為了避嫌,一輩子沒摸過刀。
為了避嫌,連入朝為官都是屢次拒絕。
未來,即便給武帝的太子當老師,也是以助教的名分。
一直到昭帝時期,才為諫大夫。
劉徹敢開玩笑,贏公卻不敢接著玩笑說下去。
大秦才亡了多少年,陛下說是親戚,你敢承認?
陛下或許不計較,其他人可就要借著這個說事。
打倒自己事小,借此事打擊董仲舒,毀了儒家謀劃事大。
贏公不敢接話,劉徹也不自討沒趣。
欺負老實人,沒什麼意思。
“罷了,朕開玩笑的,起身吧。”
大秦,始皇時期。
項羽急切的問道:“叔父,分封當真不可行?”
從小讀的書、接受的教育都在告訴自己:秦國是邪惡的,秦國的製度是錯的。
項羽所思所想的滅秦大業,到最後也隻是當一個霸主。
被後人一而再再而三打擊,項羽知道郡縣大一統是大勢,不可逆。
但他很想聽到叔父給自己一個肯定的答複。
項梁沉思良久,沒有選擇欺騙項羽。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