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現在寫作文一樣,你寫一句名人名言,名言對了,但名人寫錯了,或者編一段名人故事,故事很有哲理,但名人寫錯了,老師會怎麼看你?
是不是會覺得你讀書不認真,不用心記憶?
但你編了一段很有哲理的名言或者故事,套在名人身上,但老師找不出這段故事的出處,跑來問你,你回答,我瞎編的。
大部分認真教書育人的老師會怎麼想?
老師是不是會覺得自己教出一個文學天才?編的故事都富有哲理,給你一個高分?
宋代有個詩人叫楊萬裡,他在《誠齋集》就曾說過:坡雖用孔融意,然亦用禮記故事,其稱王謂王三皆然,安知此典故不出於堯?
當然,不管是楊萬裡的說法,還是博主的猜測,都屬於以己度人。
不排除蘇軾真如他自己所說,是瞎編的,雖然這種可能性很小。】
~~~~~~
北宋,元豐年間。
運河船隻上。
蘇軾躺在船板上曬太陽。
聽到後人講起編典故,蘇軾翻了個麵,側頭看天幕,曬著背部。
“子瞻莫不是玄衣督郵?也怕染病,要曬曬背部?”
玄衣督郵,即中華草龜,公龜成年後頭部、頸部、四肢、眼珠、甲殼,都呈現烏黑的色澤,稱為墨龜,故有此號。
理論上,沒有特殊情況,雌龜是不會變黑的,所以即便膚色再深,雌龜和隻有皮膚和眼睛變黑的公龜,都不被稱為墨龜。
不要以為王安石說蘇軾是烏龜,是在罵人。
元明之前,上至天潢貴胄,下到走卒販夫,皆對烏龜充滿好感乃至尊崇。
因為烏龜壽蔽天地,莫之其極,龜三百歲大如錢,遊華葉上,三千歲則青邊有距,一千歲生毛,五千歲謂之神龜,壽萬年曰靈龜。
比如綠毛龜一詞,在今天,你要是說誰是綠毛龜,那鐵定是罵人,遇上脾氣爆的還要打一架。
但在宋時,卻是誇人的。
宋代詩人孫緯有首《獻壽詩》:“麵臉丹如朱頂鶴,髭髯長似綠毛龜。欲知相府生辰日,此是人間祭灶時。”
聽到王安石對蘇軾的調侃,張懷民不由哈哈大笑,同時對天幕所說也有些好奇。
“子瞻,真如後人所言?”
蘇軾側著頭,甕聲甕氣的說道:“不是!就是我瞎編的!”
張懷民與王安石對視一眼,解釋就是掩飾,確定了,就是記錯了。
“子瞻,翻過來吧,你也太不尊重人了。”
“我不!背部朝天,洪福齊天!”
“子瞻,我要是你,就學那玄衣督郵,遇到驚嚇之時,將腦袋、四肢縮進腹腔。”
蘇軾閉上眼睛,不言語。
王安石又道:“懷民,請船家去捉條水蛇。”
張懷民用好奇的語氣,配合著問道:“何故?”
“哈哈,放在子瞻身上,他便是四神獸之一,玄武是也。”
蘇軾仍是不語。
張懷民的腳步聲在蘇軾耳旁響起,前者呼喊道:“船家~船……嗚嗚嗚。”
蘇軾連忙起身,捂住張懷民的嘴巴。
“我起來了,我錯了,行不行?”
“哈哈,原來蘇子瞻怕蛇?”王安石大笑道。
“我不怕,我還敢吃蛇呢!”蘇軾解釋道:“嶺南之地民眾善湯,蛇與雞共燉,大補。”
王安石不經意的問道:“喚作何名?”
蘇軾冷哼道:“王相公莫要哄我,引我說出那犯忌諱的言語。”
王安石學起後人賣萌狀,小熊攤手,眨著大眼睛委屈道:“我是真的好奇。”
蘇軾:“噦。”
王相公收了神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