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聞言,眼底笑意更深,仿佛早已料到有此一問,朗聲道:“大義名分!師出有名!名正,則言順!”
姚廣孝微微頷首,繼續追問,聲音依舊平靜無波:“那麼,太孫以為,草原上的韃子們,聽到陛下這‘師出有名’的理由,心中會作何想呢?”
朱瞻基幾乎是不假思索,斬釘截鐵地吐出幾個字:“荒唐可笑!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莫須有!”
姚廣孝低宣一聲佛號,臉上綻開一抹洞悉一切的笑容。
“太孫殿下高見,殿下以為如何?”
朱瞻基也笑了,笑容清朗而意味深長,對著老和尚,清晰地吐出一個字:“然!”
一老一少,相視而笑,一切儘在不言中。
然而這一番看似明白的問答,落在旁邊四位“聽眾”耳中,卻如同天書梵音!
聽懂了,又好像沒完全懂!
他們到底在打什麼啞謎?
怎麼就“如何”了?
怎麼就“然”了?
怎麼還相視一笑了?
尤其是朱瞻基那個清晰無比、帶著笑意的“然”字出口的瞬間,朱家父子四人腦子裡“嗡”地一聲,不約而同地蹦出了一件塵封已久的北平舊事。
北京還叫北平的時候,城裡有個說書先生,他那頑皮兒子學經學得頭昏腦漲、苦不堪言,於是編了個典故,吐槽古文佶屈聱牙、艱深晦澀。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後來這笑話還被說書先生當成了壓箱底的包袱。
頑皮兒子編的典故名曰:三次問然。
故事主角是春秋時齊國的國君。
他問了軍師一個問題,軍師高深莫測地點頭一笑:“然。”
國君追問:“您這‘然’,是同意呢,還是反對?”
軍師依舊微笑:“然。”
國君回去後,茶飯不思,日夜琢磨這個“然”字的深意,生生把自己給琢磨病了!
臨終前,他拉著軍師的手,說出自己苦思冥想得出的答案,問軍師當初是不是這個意思?
軍師聽完,捋須嗬嗬一笑:“然!”
國君當場氣得一命嗚呼!
因為這編排經典的段子,說書先生的兒子被書院老夫子舉著戒尺追打了大半個北平城。
此事鬨得沸沸揚揚,成了全城百姓茶餘飯後的笑談。
甚至有文人墨客揚言要把三次問然寫進筆記,讓後人“瞻仰”。
此時此刻,朱家父子四人,無比真切地感受到了段子裡那位齊國國君的憋屈和絕望!
這滋味,簡直是一模一樣!
朱棣內心盤算著,等散場了、沒人了,單獨叫老和尚來問。
朱高熾內心寬慰自己,沒事,沒事……我是他爹!回家關起門來問兒子,天經地義!隻要爹和老二老三不知道,就不算丟臉!
小朱:不是老子打兒子天經地義嗎?
大胖:那你是想回答?還想挨打?
朱高煦內心不屑,聽不懂就聽不懂!俺也不問,俺是帶兵打仗的親王,又不是坐龍椅跟文臣打啞謎的皇帝!管他然不然的!
朱高燧保持著神遊狀態,俺也一樣!然不然的,關俺鳥事!
喜歡刷視頻:震驚古人請大家收藏:()刷視頻:震驚古人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