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閒暇時,為了能順利的做成魔芋粉,蘇渺到圖書館查了資料。
雖然在學校聽郭曉潔說過製粉的大致步驟,但是蘇渺還是想知道得更詳細一些,畢竟魔芋是有毒的,中途如果處理不好,很容易吃出問題。
圖書館裡,老式吊扇吱呀吱呀地轉著,送來些許涼風。
陽光透過圖書館的窗戶灑進來,照在她專注的側臉上。
她纖細的手指在一排排書脊上劃過,尋找著關於農副產品加工的書籍。
找了好久,才終於在一本專門記載農副產品加工方式的書上,找到了一篇有關的小短文,蘇渺直接將書借回家研究。
回到家裡,蘇元正已經將一半的魔芋做成了魔芋豆腐,還剩下三個留給她做研究。
製作的主要流程是去皮處理切片去毒護色處理晾曬乾燥粉碎過篩。
現在天色有些晚了,蘇渺隻能先研究透,第二天再操作了。
次日她起了個大早,快速吃完早餐就“舞”起來了。
她先是在院子裡支起一張大木桌,然後搬出各種工具:竹篩、橡膠手套、硬毛刷、不鏽鋼盆...活像個準備做實驗的化學家。
帶上橡膠手套,用硬毛刷流水衝洗表麵,魔芋表皮沾著不少泥土,蘇渺小心翼翼地刷洗著,生怕損傷裡麵的肉質。
再將表皮全部刮除後,她立即將白嫩的魔芋肉浸泡在清水盆中防止氧化變色。
去皮是個技術活,刮得太淺不乾淨會影響後續磨粉質量,刮得太深又會浪費原料。
蘇渺回想著書上說的“去皮厚度控製在23毫米”,手下動作越發精準。
隨後將魔芋切成均勻薄片,這需要很好的刀工。
蘇渺努力的穩住刀,切了好幾片厚薄不均的魔芋後,死心的去找父親幫忙了。
切好的魔芋片放入堿水中浸泡1個小時,能略微去除一些生物堿。
蘇渺嚴格按照書上說的比例調配堿水,之後還要在大量清水中浸泡半天,兩個小時換一次水。
因為魔芋去皮後,如果暴露在空氣中,很快會氧化褐變,所以在撈出曬乾前,還要再泡半個小時的0.5檸檬酸溶液護色。
長時間的浸泡結束之後,就到了晾曬階段。,確保每片都能充分接觸空氣。
晴天晾曬需每小時翻麵一次,這可真是個考驗耐心的活兒。
她一邊鋪著魔芋片,一邊想著,要是在村裡就好了,廠子裡有烘焙房,進程能快一些,這樣子曬估計要好幾天。
好在現在的天氣很適合曬東西,兩天的時間魔芋片就曬好了。
第二天傍晚,蘇渺檢查最後一批魔芋片時,發現原本晶瑩的它們已經變得乾癟,摸起來硬邦邦的,像一塊塊小木片。
她拿起一片對著夕陽看,能清晰地看到纖維的紋路,如同樹木的年輪般層層分明。
用手輕輕一掰,魔芋片發出清脆的"哢"聲斷開,能看到斷麵呈瓷白色,質地均勻細膩。
蘇渺滿意地點點頭,這個狀態正適合粉碎。她小心地將所有魔芋片收進簸箕,輕輕一搓,脆硬的魔芋片就碎成了不規則的小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