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記者也往外看,張大爺笑道:
“記者同誌,你可要好好寫寫‘蘇記’!他們家現在可是我們片區的活招牌,提起這名號,誰不豎個大拇指!”
林曉眼睛一亮,像是找到了絕佳的切入點,她往前傾了傾身子,語氣帶著幾分好奇:
“這位老師傅,聽您這麼一說,‘蘇記’肯定有不少過人之處,那您印象最深的是什麼?”
張大爺來勁了,走進來一屁股坐在凳子上,掰著手指頭數起來:
“那可多了去了!最難得的是價錢公道,分量足!做的是南方菜,我們以前都沒吃過,上這來才生平頭一遭吃上。”
林曉被張大爺那股子認真勁兒逗樂了,說:
“那您知道,我們是為什麼來采訪嗎?”
張大爺疑惑的說:“不是因為他們家東西好吃,出名了?”
正在一旁擺弄照相機的陳記者聞言,忍不住笑出了聲,他放下相機,朝張大爺擺了擺手:
“大爺,我們今天來,是因為‘蘇記’做了件大好事,為國家立了功、做了貢獻,可不是來宣傳菜色的。”
張大爺愣了愣,嗓門陡然拔高:“為國家做貢獻?啥貢獻啊?比他們家鹵味還厲害?”
這話一出,店裡頓時爆發出一陣哄堂大笑,連灶台邊忙活的夥計都忍不住回頭瞅了一眼。
林曉回道:“先賣個關子,到時候新聞出來你們就知道。”
街坊們一聽“蘇記”乾了好事,還驚動了報社記者,頓時炸開了鍋。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誇起來,說的全是日常的溫情小事。
雖然還不知道這個‘好事’到底是什麼,但是能讓朝霞日報的記者上門采訪,那肯定了不得。
片區裡出了個先進代表,他們臉上也有光啊!
林曉對街坊們的熱情有些意外,她原本以為這隻是一次普通的典型報道,卻沒想到在這家煙火氣十足的小店裡,看到了最樸素也最動人的溫情。
采訪結束時,林曉與蘇渺,蘇元正握手告彆:
“蘇同誌,蘇同學,你們放心,這篇報道我一定好好寫。不隻是寫捐款,更要寫寫你們這店裡的人情味,寫寫咱老百姓心裡的家國大義。”
十天後,這篇報道終於出版,而這天也是蘇記挪鋪子的日子。
新場地收拾好,將營業地點換過來,老鋪子馬上也要開始動工了。
清晨六點半,天剛蒙蒙亮,‘蘇記’後麵的院子已經熱鬨起來。
兩邊院子現在已經打通,需要的設施都已經改造完畢,原本逼仄的空間一下子變得寬敞明亮,連空氣都仿佛流通了許多。
蘇元正指揮著幾個夥計搬運最後一批廚具,額頭上滲出細密的汗珠。
新裝修的店麵在晨光中顯得格外亮堂。
“爸,挪過來的招牌掛歪了!\"蘇渺站在店門外,雙手比劃著角度。
她今天特意穿了件紅色針織衫,襯得整個人喜氣洋洋。
蘇元正眯起眼睛看了看:“還真是,渺渺,幫爸爸扶著梯子,我上去調整一下。”
那塊從旁邊鋪子挪過來的木招牌被緩緩扶正,黑底金字的‘蘇記’二字在朝陽下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