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此以往,必然會滋生禍亂,威脅朝廷的統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隻是,依下官所見,陛下似乎對明教......心存忌憚。”
“不錯,”吳潛眼中閃過一絲狠厲的光芒,心中卻是惱怒不已,隻恨自己此前愚鈍,竟不曾考慮到這一關鍵因素。
表麵卻不動聲色,“陛下心中忌憚明教,實乃人之常情。”
“畢竟他曾被木易挾持,有過不堪的經曆。”
接著又話鋒一轉,道明來意:“老夫打算聯合朝中大臣,向陛下進言,勸說朝廷與明教保持距離,至少不能再給予他們支持。”
孫之翰低頭沉思片刻,神色憂慮,“吳相,此舉雖好,能在削弱明教對朝廷的威脅。”
“但在朝堂之上,恐怕會麵臨不小的阻力。眼下朝堂上,支持與明教合作的大臣,也不在少數。”
“吳相打算如何說服他們呢?”
吳潛嘴角微微上揚,露出自信滿滿的笑容,“之翰,這便是我此番特意來找你的原因。”
“你在吏部任職多年,對諸位大臣的……”
兩人就此話題,密談了許久,詳細地商討了行動計劃的環節,以及需要聯絡的具體人選。
離開孫之翰府後,吳潛又馬不停蹄地前往其他大臣府邸。
接連兩日,吳潛如同一隻在黑暗中悄然穿梭的蜘蛛,不辭辛勞地四處奔走。
他與十數位大臣進行了秘密會麵,憑借那三寸不爛之舌,成功將這些大臣拉攏到自己的陣營。
與此同時,朝堂之上,關於蒙古使團所提條件的討論,也愈發激烈。
公孫止提出的那些苛刻條件,讓大臣們分成了兩派。
一派大臣,主張抵抗到底,認為不能向蒙古人妥協。
另一派大臣,則擔憂蒙古大軍真的揮師南下,爆發戰爭,因此主張做出讓步,以換取和平。
趙昀端坐在龍椅之上,麵色凝重,看著朝堂上爭論不休、各執一詞的大臣們,心中愈發煩躁不安。
他心中清楚,無論做出何種決定,都麵臨著巨大的風險。
若是拒絕蒙古人的條件,戰爭很可能會一觸即發,到那時,大宋的百姓將陷入水深火熱的悲慘境地。
若輕易答應蒙古人的要求,恐怕會被天下人詬病,成為背負千古罵名的曆史罪人。
就在這時,經過吳潛遊說過的幾位大臣,聯合出列。
為首的孫之翰,沉聲開口:“陛下,臣等以為當下,除了要應對蒙古使團的要求,還需重新審視朝廷與明教之間的關係。”
“此次蒙古使團要求交出明教凶手,臣以為,雖不能完全答應,但朝廷也應借此機會,與明教保持適當的距離,以免再被彆有用心人利用。”
另一位大臣緊接著上前一步,同樣拱手進言:“陛下,依臣之見,明教勢力愈發壯大,行事又多有不羈,長此以往,必將威及朝廷的統治。”
“不妨暫且與明教保持距離,先觀察一段時間,再做定奪。”
此言一出,朝堂上頓時像炸開了鍋一般,議論紛紛。
一些支持明教的大臣,立刻站出來出聲反駁,明教願意協助朝廷抗擊外敵,雙方有著共同的敵人,朝廷不應該過河拆橋,做出令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趙昀眉頭緊鎖,其實,他心中對明教忌憚,主要還是因為楊過等人武藝高強,隨時都有可能危及自身安危。
同時,他也知明教在民間擁有不小的力量,若能加以利用,對於對抗蒙古入侵,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至於到底要如何決斷,在這紛繁複雜的局勢麵前,此時的他,亦是難以做出抉擇。
沉思良久,趙昀緩緩開口,“諸位愛卿所言,朕會慎重考慮。”
“隻是如何處理明教之事,牽扯甚廣,容朕再想想。”
散朝之後,趙昀回到禦書房,心中依舊糾結不已,思緒如同一團無法解開的亂麻。
他想起楊過曾對他說過的話,蒙古國西線戰事吃緊,無力大舉南下,可這畢竟隻是楊過的一麵之詞,沒有確鑿的證據。
萬一自己輕信楊過,做出錯誤的決策,那後果不堪設想。
他又想到孫之翰等人的提議,隻是與明教保持距離,便真的能解決所有問題嗎?
......
喜歡重生楊過之神雕新章請大家收藏:()重生楊過之神雕新章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