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位拄著拐杖的老太太顫巍巍地拿出泛黃的土地證時,會場響起一片抽氣聲——證件上的公章早已模糊,而她家的宅基地,如今已變成了豪華酒店的停車場。
“我老頭子臨死前,還攥著這張證......”老太太的聲音哽咽,“他們說這是廢紙,可這是我們全家的命啊!”
周誌高起身給老人倒了杯熱水,觸碰到她手上的老繭時,心中一陣刺痛。
他轉頭對蘇晴說:“把老太太的案子作為調解中心的首個試點,我們要讓老百姓看到,政府是講道理的。”
調解過程比想象中更複雜。
開發商聘請的律師團隊拿出一堆合規文件,聲稱老太太的土地證早已過期。
蘇晴帶著調查組深入檔案館,終於在浩如煙海的資料中找到了當年的征地公告——公告日期竟比開發商宣稱的晚了三年。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他們先占了地,後補的手續!”蘇晴拍著桌子怒道,“這是典型的未批先征!”
麵對鐵證,開發商終於服軟。
當老太太拿到新的安置房鑰匙時,忍不住在調解室裡哭出聲來。
蘇晴輕輕拍著她的背,突然想起自己的奶奶,也是這樣一輩子守著老房子,直到拆遷那天還在窗台擺著舍不得扔的醃菜壇子。
這場調解會被拍成了紀錄片,在國土總局官網和各大媒體播出。
周誌高特意讓技術人員在視頻下方開通了舉報通道,短短三天就收到了兩萬多條線索。
他戴著老花鏡,逐條翻看這些留言,看到某縣農民用手機拍攝的耕地被強占視頻時,立刻批示:“特事特辦,三天內調查組進駐。”
與此同時,土地糾紛調解中心的工作機製逐漸完善。
蘇晴設計了“糾紛分級響應係統”,簡單案件由基層調解員現場解決,複雜案件則啟動多部門聯合調查。
她還建立了“土地記憶檔案”,為每個有曆史爭議的地塊拍攝全景影像,記錄原住民的口述曆史——這些,都是周誌高特彆叮囑的:“土地不僅是不動產,更是一代人的記憶。”
深秋的一個傍晚,周誌高帶著蘇晴去看望東郊的老漢。
老人正在新落成的生態公園裡遛彎,胸前彆著“土地保護誌願者”的徽章。
看到周誌高,他連忙從兜裡掏出炒花生:“局長,嘗嘗我自己種的!現在不用怕推土機啦,這片地可是你們劃的‘永久保護’!”
夕陽的餘暉灑在公園的小徑上,老漢指著不遠處的公示牌,上麵用漫畫形式畫著土地審批的流程和舉報方式。
蘇晴看著三三兩兩散步的居民,突然明白周誌高為什麼堅持要把調解中心建在群眾中間——隻有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才能真正贏得民心。
離開公園時,蘇晴忍不住問:“局長,您說我們做的這些,能改變多少?”
周誌高望著漫天的晚霞,想起在長福鎮時,自己第一次幫村民要回被侵占的宅基地,那位老大娘塞給他的煮雞蛋。
“改變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他輕聲說,“但隻要我們每天多做一點,老百姓對政府的信任就會多一點。”
“你看那晚霞,一點點聚起來,就能染紅整片天。”
蘇晴點點頭,掏出筆記本記下這句話。
遠處,調解中心的燈光次第亮起,那是加班的同事在處理新收到的糾紛案件。
她突然覺得,自己正在參與的,是一場無聲卻偉大的變革——不是用推土機推倒重來,而是用耐心和正義,重新澆築起政府與民眾之間的信任之基。
而周誌高知道,這場關於土地的守護戰,其實是關於人心的守護戰。
當每一塊土地都能承載百姓的希望,當每一個訴求都能得到公正的回應,龍國的土地上,終將生長出最堅實的根基,支撐起民族複興的大廈。
他摸了摸胸前的黨徽,在心裡默默承諾:隻要還有一口氣,就絕不辜負這片土地,絕不辜負人民的期待。
若不能做到守護人民群眾,那這國土局領導當著又有何意義?
喜歡重生:權力巔峰之官場風雲!請大家收藏:()重生:權力巔峰之官場風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