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三月二十六。
這天是張周以翰林修撰第一天上工的日子,張周作為一個普通翰林,卻被允許在午門朝議時旁聽,當然當天朝議的內容跟他沒什麼直接關係,皇帝讓他來似乎是“彆有目的”。
而也就在當天,朝議上一場有關誰來接替程敏政為翰林學士的廷推也在進行中。
文官派係推薦上來的是兩人。
一個是翰林侍讀梁儲,一個是翰林侍講楊廷和,文官刻意跳開了如今已為侍讀學士或侍講學士的李傑、焦芳和王鏊,似乎就是想在翰林院體係中推出新勢力,在這點上顯然與皇帝的意見又不相同。
皇帝自己的意思,一直隱著沒說,但還是由徐瓊推薦上與正統翰林體係不同的第三人選。
“陛下,臣認為應當以南京翰林侍講學士張元禎調為翰林學士,此人以至孝而著稱,掌南翰林院事多年,頗有經驗。”
徐瓊作為禮部尚書,卻並不容於劉健等勢力,他的人選更多是考慮到以勢力來跟朝廷文官最強大的體係做抗爭。
至於張元禎……
聽朝的張周很清楚此人的能力,說起來就是那種……強也不強弱也不弱,但常年遠離京師官場,一直都在南京處於半賦閒狀態的一個閒人,而曆史上可能是皇帝對於程敏政之死耿耿於懷,翰林學士的職位一直空了一年多,一直到弘治十三年四月,由南京翰林侍講學士張元禎充為翰林學士,並在當年十月,增加了一名翰林學士,也就是時為翰林侍讀的梁儲。
至於楊廷和……
不好意思,楊廷和從弘治十二年四月母親去世守製開始,一直到弘治十四年二十七個月服闋後才回朝辦事。
彆看楊廷和在正德到嘉靖轉折時期牛逼轟轟的,但問題是如今翰林院的論資排輩,楊廷和與梁儲論資排輩可不是最靠前的,上麵還有焦芳、王鏊和李傑三人,在曆史上弘治年間也未再增加入閣人選。
一直到正德元年十月,焦芳作為時為八虎之首劉瑾的盟友,在內閣三巨頭之外成為第四人,隨後在當年十二月,王鏊入閣。
至於楊廷和入閣已是正德二年十月的事。
現在光是探討一個誰來接替程敏政為翰林學士,朝堂上火藥味就非常重,張周感覺這比把自己推上去當侍講受到的阻力還大,就因為這個翰林學士動了朝中傳統文官勢力的基本盤。
廷推上,有關誰來當翰林學士爭得不可開交,各陳述這幾個備選者的優劣,而張周則在想:“老程啊老程,你說你是多倒黴?要不是因為你身居在這個職位上,或許就算伱天天在家受賄數錢玩,也沒人稀罕理你,可惜你沒什麼政治覺悟啊。”
……
……
廷推半天,沒個結果。
但論來論去都還在這三人中,而徐瓊已漸漸落於下風。
朱祐樘終於開口道:“朕認為,以侍讀學士王鏊王卿家為翰林學士,也未嘗不可!”
這下朝臣才算是明白了皇帝心中屬意的人選。
感情我們爭來爭去,都沒符合陛下心中的預期,也難怪從廷推開始到現在,陛下臉一直都陰沉著。
有些大臣也在琢磨,現在要選翰林學士,為何不是從侍讀學士和侍講學士中選?唯一一個侍講學士還是南京翰林侍講學士……這用意有點不同尋常啊。
“諸位卿家,王卿家最近兩年於東宮為講官,一直能做到兢兢業業,在誥敕方麵也多有建樹,朕認為他在選才任能方麵,也有自己的主張和論斷,何以你們不推薦於他呢?”皇帝就直接問了。
這麼好的人,朕非常中意,為什麼你們卻總要提一些“邊緣人物”?
哪怕你們不提王鏊,提一下焦芳和李傑也行啊。
朕也知道,焦芳這個人性格是有點古怪,你們看不上眼,但李傑呢?都是翰林院目前的頂梁柱,為什麼你們非覺得要提拔楊廷和跟梁儲呢?
劉健聽出皇帝言語的迫切,差點皇帝就要直接委命了,他道:“陛下,有關翰林學士用人之事,不妨等這幾日從長計議。最好選圈定人選,是否不再增加他人?”
現在皇帝有點小偏執,徐瓊那邊也屬意了張元禎,跟傳統文官有了一定的爭執。
劉健覺得,既然一時定不下來,那就先確定個方向,然後我們再在楊廷和、梁儲二人的造勢上做點文章,這二人就提拔起來了。
朱祐樘道:“四個備選,有些多了,要定的話也定為三人。”
這意思是,張元禎和王鏊這兩個人不動了,你們閣臣派係也必須要做一下犧牲,把楊廷和、梁儲二人中的一個刷下去,這件事由首輔來表態。
劉健聽出這層用意,他道:“那陛下,老臣推舉楊介夫。”
“好。”朱祐樘道,“那就以此三人為人選。再議它事。”
……
……
翰林學士三個候選人,定為了楊廷和、張元禎和王鏊。
看起來此廷議還要持續一段時間才能出結果,而翰林學士的接位人選也不是很迫切,就在於內閣現在其實已替程敏政把製誥的差事接了過去,翰林院內也將掌院學士和詹事府詹事的差事給分了。
差事不重要,但這個差事背後隱藏的內閣人選,卻成為朝中上下相爭的重點。
就算是傳統文官派係,也會分小的派係,也有很多人眼紅於此差事,翰林體係中諸如王華、劉機、張苪、江瀾、武衛、白鉞等人,也都對翰林學士的職位虎視眈眈,隻是他們還不足以在這等時候被推為人選。
朝堂之內,似乎眼下都忘了遼東還在備戰。
隻有張周說朵顏三衛還會再來,普通大臣則覺得張周是在發癔症,朵顏三衛就算窮瘋了,也不敢一而再跑大明遼東撒野吧?再說大明現在還有王威寧這樣的名將,他們不怕自己當王威寧踏破草原的第一站?
現在還是關注誰來當翰林學士,更符合他們的利益。
……
……
第(1/3)頁
第(2/3)頁
朝議結束之後。
張周沒有離開,而是跟著蕭敬往乾清宮走,卻還沒走出幾步,就見到朱祐樘在那等他。
“……秉寬,你也看到了,朕其實想舉薦王濟之,但反對的聲音卻不少。”
張周很想說,陛下您何必堅持要跟文官唱反調呢?
不過想想也是。
現在皇帝可能是覺得自己“翅膀硬了”吧。
朱祐樘道:“你可知朕為何要用王濟之?”
張周苦笑道:“不會是因為臣吧?”
“嗬嗬。”朱祐樘笑眯眯道,“真被你說對了,正是因為你,朕想的是,如果他做了翰林學士,跟你之間應該就沒那麼多隔閡。今天你也要去翰林院到任,朕已讓人跟王濟之打了招呼,無論他是否當翰林學士,你們在東宮進講時,都要通力配合。”
“這……不好配合啊。陛下應該知道,臣是新人,王學士再客氣,也隻把臣當個打雜的。”
張周很清楚自己幾斤幾兩。
如果是按照傳統方式去給太子授課,王鏊肯定不會接納他的。
他也不指望王鏊會改變對他的一些成見,就算是座師又怎樣?王鏊還是有其傳統文官架子的,張周在之前皇帝安排江南考生去拜座師時就發現,王鏊骨子裡的傲氣是容不下新人跳脫的。
朱祐樘道:“他能跟你配合,你就與他配合,配合不了的話……朕已有主意,讓你可以單獨給太子進講。具體的,你過去之後就知道了。”
“……”
張周也有點無語。
還說把王鏊提拔為翰林學士在幫我?一扭臉,就要把我擺在跟王鏊對立的立場上。
陛下,咱有點言不由衷啊。
“秉寬,你覺得濟之跟另外兩人爭,機會大不大?朕如果堅持的話,應該能讓劉閣老他們同意吧?”朱祐樘很認真問張周的意見。
張周想說,你當皇帝的,肯定是以你選的人為優先。
但就怕王鏊跟程敏政一樣,一旦他受到格外關照,就要倒黴。
張周笑道:“如果是這三人的話,那王學士的機會還是很大的。”
“唉!”朱祐樘歎道,“倒是朕覺得,楊介夫的能力也不低,過去兩年給太子授課,還有在編撰書籍方麵,他都是很有一套的。隻是資曆低了一些,其實朕還是很欣賞他,若沒有你這層關係,拔擢於他也不是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