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民坊成立之際,便有臣子言:“若純以施舍濟之,徒耗倉廩而難持久;若任其自生自滅,又失朝廷仁政之本。”
這句話,講得就是人心。
若朝廷太過純善聖母,便會養出不少蠹蟲,可若朝冷眼旁觀,又對不起治下百姓。
為此,濟民坊設立之初,便已設立不少規製,其中最重要的一條,便是“不養懶人”。
朝廷可以庇佑那些無家可歸之人,替他們謀一條生路,但絕對杜絕“不勞而獲”。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有時候,真的不能低估人性的惡。
在史書上,濟民坊是標準的“曇花一現”政績工程。
財政枯竭、腐敗滋生、社會矛盾激化,無一不在講人心,而其中,最令人心寒的一事,便是“送子入坊”。
生下來不想養?
沒關係,送濟民坊,朝廷幫忙養。
生下來養不起?
沒關係,送濟民坊,朝廷還是會幫忙養。
生下來不是兒子?
這好辦,送濟民坊,下次再努力生個兒子。
濟民坊的嬰孩越來越多,財政支出也逐漸遠大於收入,若隻是如此,咬咬牙還能捱一捱。
可若朝廷將嬰孩養大之後,他們的父母又倒過來搶人了呢?
什麼“入坊脫戶”?
我一個老實巴交的老百姓,不懂這些。
我隻知道那是我的種,是被你們朝廷搶了去的,現在我找著了我的孩子,我就得帶回去。
帶回去一個十幾歲的青壯年,男子能乾活,女子能嫁人。
你朝廷不給?
那就是喪良心,沒天理。
我一個人鬨不過你們,可若我找著大部隊,幾十上百個人一起鬨呢?你有本事將我們都殺了。
甚至還有孩子都想跟著父母回家。
成長路上愛意缺失,讓他們無比渴求家人關愛,儘管這種愛早已充滿了目的性。
就這般,多種因素下,濟民坊立得快,倒得也快,砸下去的大筆銀子,全都打了水漂。
“如此一來,這差事你還想接下嗎?”餘時章麵露擔憂。
沈箏也歎了口氣,“這已經不是我想不想接了,而是陛下壓根兒沒想過交給旁人。”
她方才一直在想,濟民坊倒閉的根本理由,有二。
一是收支不平。
特彆是在糧食生產力低下的情況下,更難成事。
二是朝廷手段還不夠狠。
濟世濟民,不代表聖母,反而更要明確底線,不得讓人觸碰底線半分。
“我再想想吧......”她道。
慈善機構確實難以立世,可如今的大周,也不是毫無優勢。
收留那些無家可歸之人,對她來說不僅是一項差事。
是為人、為官者的社會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