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5章 屍易無限(60)_盜墓:白家勝利,萬事順意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2155章 屍易無限(60)(1 / 2)

沈陽文物博物館的開館儀式上,小楊站在《四庫全書》抄本的展櫃前,指尖輕輕劃過玻璃。展櫃裡的抄本用特製的恒溫恒濕裝置保護著,泛黃的紙頁上,清代文人的墨跡清晰可見。台下傳來一陣掌聲,他抬頭望去,看到不少熟悉的麵孔——有當年和吳賢一起戰鬥過的抗聯老戰士,有渤海國遺址附近的百姓,還有從全國各地趕來的文物保護者。

“今天,我們不僅迎回了《四庫全書》抄本,更傳承了吳賢先生的精神。”小楊拿起話筒,聲音有些哽咽,“吳先生這輩子都在守護文物,他常說,文物是民族的根,隻要根在,民族就不會倒下。現在,我們要接過他的接力棒,讓更多流失的文物回家,讓更多人了解我們的曆史。”

儀式結束後,一位白發蒼蒼的老戰士拉著小楊的手,從懷裡掏出一個布包:“小楊同誌,這是當年吳先生送給我的洛陽鏟,他說這是保護文物的工具。現在我老了,用不上了,交給你,希望你能像吳先生一樣,好好保護咱們的寶貝。”

小楊接過洛陽鏟,金屬的鏟頭已經有些磨損,但握在手裡依舊沉甸甸的。他知道,這把洛陽鏟不僅是一件工具,更是一份責任,一份傳承。他鄭重地說:“大爺,您放心,我一定會像吳先生一樣,用生命守護文物。”

接下來的幾年裡,小楊帶領東北文物保護隊,開展了一係列文物追索和保護工作。他們與國外的博物館和文物機構積極溝通,通過外交談判、民間捐贈等多種方式,陸續迎回了二十多件流失海外的文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唐代的唐三彩駱駝俑——這件文物當年被日軍從西安搶走,輾轉流落至美國,最終在一位華僑的幫助下,無償捐贈給了中國。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文物保護的重要性,小楊還在東北各地開展了“文物進校園”“文物進社區”活動。他帶著修複好的文物殘片,走進學校,給孩子們講文物背後的故事;走進社區,教老百姓識彆文物、保護文物。有一次,在一個偏遠的山村,一個小男孩拿著一塊撿來的陶片問小楊:“叔叔,這是不是文物呀?能不能保護它?”小楊看著男孩認真的眼神,心裡一陣溫暖——吳先生當年的期望,正在一點點實現。

這年秋天,東北文物保護隊接到一個重要任務——對丸都山城的高句麗古墓群進行全麵普查和修複。丸都山城是高句麗的重要都城遺址,裡麵保存著大量的壁畫和墓葬,具有極高的曆史價值。但由於年代久遠,加上戰爭的破壞,很多古墓已經出現了坍塌、滲水等問題,急需修複。

小楊帶領隊員們進駐丸都山城,開始了艱苦的普查工作。他們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背著設備穿梭在山林裡,仔細勘察每一座古墓的情況。遇到陡峭的山坡,他們就手腳並用地爬上去;遇到狹窄的墓道,他們就彎腰鑽進去,用手電筒照亮墓壁上的壁畫。

普查工作進行到一半時,突然下起了大雨。雨水衝刷著山體,不少古墓的墓道出現了積水。小楊擔心雨水會損壞壁畫,帶領隊員們冒雨加固墓道。他們用防水布覆蓋墓口,用沙袋堵住滲水的縫隙,渾身都被雨水淋透了,卻沒有一個人叫苦。

“吳先生當年在雪地裡保護遺址,咱們這點苦算什麼?”小楊擦了擦臉上的雨水,對隊員們說,“這些壁畫是老祖宗留下的寶貝,咱們就算拚了命,也要保護好它們。”

經過三個月的努力,普查工作終於完成。隊員們共勘察了三十多座古墓,發現了十多處新的壁畫遺跡,還出土了一批高句麗時期的陶俑、青銅器等文物。接下來的修複工作更加艱巨,小楊邀請了全國著名的文物修複專家,一起製定修複方案。他們采用傳統的修複工藝,結合現代科技,一點點清理壁畫上的汙垢,修複壁畫的裂痕,讓那些塵封已久的壁畫重新煥發出光彩。

修複工作完成那天,小楊特意帶著隊員們來到吳賢的骨灰撒放處——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的石燈塔下。他拿出一瓶酒,緩緩倒在地上:“吳先生,我們完成了您的心願,丸都山城的古墓和壁畫都保護好了。您放心,我們會一直守護下去,讓更多人看到咱們中國的曆史文化。”

就在小楊和隊員們為文物保護工作忙碌的時候,一個意外的消息傳來——在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附近,發現了一處大型的渤海國時期的手工業作坊遺址。這個發現讓整個考古界都為之震動,因為它不僅填補了渤海國手工業發展的曆史空白,還為研究渤海國的社會經濟、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小楊立刻帶領隊員們進駐遺址,開展發掘工作。發掘過程中,隊員們出土了大量的陶窯、骨器作坊、金屬冶煉遺址,還有不少製作精美的陶器、骨器、金屬器。其中,一件渤海國時期的鎏金銅帶銙尤為珍貴,帶銙上雕刻著精美的花鳥圖案,工藝精湛,代表了當時渤海國金屬製造的最高水平。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展示這個手工業作坊遺址,小楊決定在遺址上建立一個遺址博物館。他四處奔走,爭取資金和政策支持,還邀請了著名的建築設計師,設計出既符合文物保護要求,又能讓遊客近距離感受遺址風貌的博物館方案。

經過兩年的建設,渤海國手工業作坊遺址博物館終於建成開放。博物館裡,不僅展示了出土的文物,還通過多媒體技術,還原了當年手工業作坊的生產場景。遊客們走進博物館,仿佛穿越回了渤海國時期,能親眼看到工匠們製作陶器、冶煉金屬的過程。

開館那天,小楊站在博物館的門口,看著來來往往的遊客,心裡充滿了成就感。他想起了吳賢當年的話:“保護文物不是某一個人的事,是所有人的事。”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文物保護,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博物館,了解自己民族的曆史文化。這一切,都是吳賢當年所期望的。

然而,文物保護的道路上,永遠不會一帆風順。這年冬天,東北遭遇了罕見的暴雪,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的石燈塔出現了嚴重的傾斜。小楊得知消息後,立刻帶領隊員們冒著暴雪趕到遺址。

雪下得很大,能見度不足五米。隊員們深一腳淺一腳地在雪地裡行走,每個人的臉上都結了厚厚的冰霜。他們用鐵鍬清理石燈塔周圍的積雪,用繩索固定燈塔的塔身,還找來專業的地質專家,製定加固方案。

“一定要保住石燈塔!”小楊大喊著,帶頭爬上燈塔旁邊的腳手架。雪花落在他的臉上,融化成水,又凍成冰,但他絲毫沒有在意。他知道,石燈塔不僅是渤海國遺址的標誌性建築,更是吳賢精神的象征,絕不能在他們這一代人手裡倒下。

經過三天三夜的奮戰,石燈塔終於被成功加固。當第一縷陽光透過雪霧照在燈塔上時,小楊和隊員們都露出了疲憊的笑容。他們站在雪地裡,看著完好無損的石燈塔,心裡充滿了自豪——他們又一次守護住了這份珍貴的曆史遺產。

隨著時間的推移,小楊也漸漸老了。他的頭發開始變白,眼角也出現了皺紋,但他依舊每天都要去遺址或博物館看看。有時候,他會坐在石燈塔下,給年輕的隊員們講吳賢的故事,講他們當年保護文物的經曆;有時候,他會在博物館裡,給遊客們講解文物背後的曆史,看著孩子們好奇的眼神,他的心裡就會充滿溫暖。

有一天,小楊在博物館裡遇到了一個熟悉的身影——當年送給他洛陽鏟的那位抗聯老戰士。老戰士已經九十多歲了,由孫子推著輪椅來參觀。看到小楊,老戰士激動地說:“小楊同誌,沒想到還能見到你。這些年,辛苦你了,把咱們的文物保護得這麼好。”

小楊握住老戰士的手,眼眶濕潤了:“大爺,這是我應該做的。要不是吳先生,要不是你們當年的犧牲,我們也保護不了這些文物。”

老戰士看著展櫃裡的文物,感慨地說:“真好啊,這些寶貝都還在。咱們這代人經曆了太多戰爭,能看到這些文物好好的,能看到孩子們了解自己的曆史,就算死也瞑目了。”

小楊知道,文物保護的事業沒有終點。雖然他已經老了,但還有更多年輕的文物保護者在接過他的接力棒。他們帶著新的理念、新的技術,繼續守護著這片土地上的曆史文化,讓那些珍貴的文物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

這天傍晚,小楊坐在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的石燈塔下,看著夕陽漸漸落下。餘暉灑在燈塔上,給它鍍上了一層金色的輪廓。他想起了吳賢,想起了那些為文物保護犧牲的戰友,想起了這些年一起奮鬥的隊員們。他知道,自己這一輩子,和吳賢一樣,都獻給了文物保護事業。他不後悔,因為他守護的,是民族的根,是曆史的魂。

遠處,年輕的隊員們正在遺址上進行日常巡查,他們的身影在夕陽下顯得格外堅定。小楊看著他們,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隻要還有人在守護,中國的曆史文化就會永遠傳承下去,那些珍貴的文物就會永遠閃耀著光芒,而他和吳賢的故事,也會在這片土地上永遠流傳下去。

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的晨光裡,年輕隊員小林正用無人機勘測手工業作坊遺址的新發掘區。無人機的鏡頭掠過剛清理出的陶窯殘基,屏幕上清晰顯示出窯壁上的煙熏痕跡——這是渤海國晚期製陶工藝的重要證據。她操縱著遙控器,突然看到地麵上有個熟悉的身影,趕緊操控無人機降落,朝著石燈塔的方向跑去。

小楊坐在石燈塔下的木凳上,手裡摩挲著那把老洛陽鏟。鏟頭的鏽跡被歲月磨得發亮,握柄處的木紋裡還嵌著當年渤海國遺址的泥土。聽到腳步聲,他抬頭看到小林,笑著招手:“來得正好,剛收到北平的消息,英國那邊又有三件流失文物要歸還,其中有件遼代的瑪瑙杯,據說和咱們之前在丸都山城發現的瑪瑙飾件是一套。”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小林湊過來,看著小楊手機裡的文物照片。照片上的瑪瑙杯通體瑩白,杯身上雕刻著纏枝蓮紋,和她去年參與修複的瑪瑙飾件紋路幾乎一致。“太好了!咱們是不是要派人去英國接收?”她眼睛亮了起來,語氣裡滿是期待。這些年,她跟著小楊參與過好幾次文物追索工作,從最初整理資料到後來負責文物運輸的恒溫監測,早已成長為能獨當一麵的骨乾。

小楊點點頭,從背包裡掏出一個筆記本,上麵記滿了近年來流失文物的追索進展:“北平文物局想讓咱們派人去,我已經推薦你了。這次去不僅要接收文物,還要和英國博物館的專家交流修複技術,尤其是瑪瑙器物的保養方法,咱們之前修複的飾件有點起棉,正好請教下他們的經驗。”

小林接過筆記本,指尖劃過密密麻麻的字跡,心裡一陣激動。她想起第一次跟著小楊去西安碑林學習時,小楊跟她說的話:“文物保護不僅要懂修複,還要懂交流,咱們的寶貝要回家,也得讓世界看到咱們的技術和誠意。”

出發去英國前,小林特意去了沈陽文物博物館。在《四庫全書》抄本的展櫃前,她遇到了當年給小楊送洛陽鏟的抗聯老戰士的孫子——如今是博物館的誌願者小周。“小林姐,你要去英國接文物啊?”小周手裡拿著講解器,笑著說,“我爺爺要是知道了,肯定特彆高興,他總說,當年吳先生他們拚了命保護文物,就是盼著有一天所有寶貝都能回家。”

小林點點頭,目光落在展櫃裡的抄本上:“等我把瑪瑙杯接回來,就來跟你爺爺報喜。對了,上次你說想學習文物攝影,這次我帶回來的資料裡有專業教程,到時候咱們一起學。”

小周眼睛一亮:“真的嗎?太好了!我想把咱們東北的文物都拍下來,做成線上展覽,讓更多人看到。”

小林心裡一暖。這些年,像小周這樣主動加入文物保護隊伍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有學考古的大學生,有做新媒體的博主,還有退休後自願來遺址幫忙的老人。他們用各自的方式,延續著吳賢和小楊那代人的堅守。

飛往英國的航班上,小林翻看著瑪瑙杯的資料。資料裡提到,這件瑪瑙杯是1903年被英國探險家從遼代貴族墓中盜走的,百年來一直藏在英國私人收藏家手中,直到收藏家去世前,才囑托家人將文物歸還中國。“百年了,終於要回家了。”小林輕聲說,指尖輕輕拂過照片上的瑪瑙杯,仿佛能感受到文物跨越時空的期盼。

到了英國博物館,負責交接的館長馬克親自接待了小林。當馬克小心翼翼地從恒溫箱裡取出瑪瑙杯時,小林的心跳不由得加快。她仔細檢查著杯身,確認沒有損傷後,才將瑪瑙杯放入自己帶來的特製保護箱中。“你們的保護技術很專業。”馬克看著小林熟練的操作,由衷地讚歎,“我看過你們修複渤海國陶俑的視頻,那種對文物的敬畏心,很讓人感動。”

小林笑了笑:“這是我們應該做的。這些文物是我們民族的記憶,每一件都承載著太多故事,我們必須好好守護。”接下來的幾天,小林和英國博物館的專家們一起交流文物修複技術。在談到瑪瑙器物起棉的問題時,專家們提出用低溫慢烘的方法處理,還現場演示了操作流程。小林認真記錄著每一個步驟,心裡暗暗想著,回去後一定要儘快把這個方法用到丸都山城瑪瑙飾件的修複上。

返程那天,小林抱著裝有瑪瑙杯的保護箱,心裡格外踏實。飛機穿過雲層,她看著窗外的藍天,突然想起小楊跟她說過的吳賢的故事——當年吳賢為了保護文物,在雪地裡徒步幾十裡,腿凍得差點截肢,卻始終不肯放棄手裡的陶片。“吳先生,您看,又一件寶貝回家了。”小林輕聲說,眼眶有些發熱。

回到東北後,小林第一時間帶著瑪瑙杯去了丸都山城遺址。小楊早已帶著隊員們在那裡等候,還有不少附近的百姓也趕來看熱鬨。當小林打開保護箱,將瑪瑙杯和之前修複的瑪瑙飾件放在一起時,人群中響起了歡呼聲。“真的是一套!”百姓們紛紛湊過來,小心翼翼地看著這兩件文物,臉上滿是自豪。

小周的爺爺也來了,老人坐在輪椅上,由小周推著,仔細看著瑪瑙杯:“好啊,好啊,咱們的寶貝終於湊齊了。當年我跟著吳先生在山裡打遊擊,就見過類似的寶貝,沒想到這輩子還能看到它們完好地擺在一起。”

接下來的日子裡,小林按照從英國學到的技術,開始修複丸都山城的瑪瑙飾件。她在工作室裡搭起低溫烘房,每天小心翼翼地調整溫度和濕度,記錄著飾件起棉情況的變化。小楊經常來看她,還帶來了吳賢當年的修複筆記:“你看,吳先生當年修複陶俑時,也用過類似的慢工細活,他總說,文物修複不能急,得有耐心,要讓文物自己‘緩過來’。”

小林翻開筆記,泛黃的紙頁上,吳賢的字跡工整有力,裡麵詳細記錄著每一件文物的修複過程,甚至包括顏料的調配比例和工具的使用方法。“吳先生真是太細致了。”小林感慨地說,“這些筆記,比任何教科書都珍貴。”


最新小说: 逆行諸天萬界 穿成極品惡婦,靠美食養崽逆風翻盤 從影評人到文娛大佬 獻祭辣條出紅光,拜金前任悔哭了 一人:師兄張之維,通滿級金光咒 全球異能:隻有我在修仙 奇俠係統 滬上來了個小神獸,叉腰旺全家! 末世重生,掠奪男女主異能會上癮欸 純恨夫妻雙重生,我嫁權貴你哭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