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就在瑪瑙飾件修複工作接近尾聲時,小楊收到了一個意外的消息——在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附近的村民遷墳時,發現了一座唐代的古墓。這座古墓保存完好,裡麵不僅有大量的陶器和青銅器,還有一塊刻有銘文的石碑,上麵記載著墓主人的身份——唐代渤海國的官員。
小楊立刻帶領隊員們趕赴現場,對古墓進行搶救性發掘。發掘工作進行得很順利,隊員們在墓中發現了一件罕見的唐代三彩雙魚瓶,瓶身上的雙魚造型栩栩如生,釉色鮮豔,是目前發現的渤海國時期最精美的三彩器物之一。“這件文物太重要了!”小楊激動地說,“它不僅填補了渤海國與唐代文化交流的實物空白,還為研究唐代三彩工藝的傳播提供了重要證據。”
為了更好地保護這座古墓和出土的文物,小楊決定在古墓原址建立一個小型遺址公園,既能保護文物,又能讓百姓們近距離了解渤海國的曆史文化。消息傳開後,附近的百姓們紛紛主動幫忙——有的出土地,有的捐材料,還有的自願來工地幫忙乾活。“咱們的文物,咱們得自己保護。”村民們笑著說,臉上滿是驕傲。
遺址公園建設期間,小林負責文物的修複和陳列工作。她將出土的文物按照年代和用途分類,在公園裡搭建了露天展櫃,還製作了詳細的解說牌,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每件文物的曆史背景。小周則帶著博物館的誌願者們,在這裡開展“文物小課堂”活動,給孩子們講渤海國的曆史故事,教他們識彆簡單的文物紋飾。
遺址公園建成開放那天,陽光明媚,公園裡擠滿了人。百姓們扶老攜幼,興致勃勃地參觀著古墓和出土的文物,聽著誌願者們的講解。小楊站在公園門口,看著眼前的景象,心裡滿是欣慰。他想起了吳賢當年的願望——讓文物走進百姓,讓曆史照亮未來。如今,這個願望正在一點點實現。
然而,文物保護的道路上,總是會遇到新的挑戰。這年夏天,東北遭遇了特大暴雨,渤海國手工業作坊遺址的部分區域出現了積水,不少出土的陶片麵臨被浸泡的危險。小楊和隊員們連夜趕到遺址,冒著大雨搭建防水棚,搬運文物。
雨水順著雨衣流進衣領,冰冷刺骨,隊員們卻絲毫沒有退縮。小林負責用塑料布包裹陶片,手指被雨水泡得發白,卻依舊小心翼翼地處理著每一片陶片。“加油!咱們一定能保住這些文物!”小楊大聲喊道,聲音在雨幕中回蕩。
經過一夜的奮戰,遺址的積水終於被排出,文物也全部轉移到了安全的地方。當太陽升起,雨水漸漸停了,隊員們看著完好無損的文物,臉上露出了疲憊卻欣慰的笑容。百姓們也趕來幫忙,有的送來了熱粥,有的幫忙清理遺址裡的淤泥,整個遺址裡一片溫暖的景象。
隨著時間的推移,小楊的身體越來越差,就像當年的吳賢一樣,他的腿因為早年在雪地裡保護文物落下了病根,每到陰雨天就疼得厲害。但他依舊每天都要去遺址或博物館看看,有時候還會坐在石燈塔下,給年輕的隊員們講吳賢的故事,講他們當年保護文物的經曆。
小林知道小楊的心思,她和隊員們一起,把吳賢和小楊的故事整理成了文字,還拍攝了紀錄片,在博物館裡播放。“我們要讓更多人知道,這些文物背後,有這麼多人為之付出和犧牲。”小林說,“他們的精神,和文物一樣,都是我們民族的寶貴財富。”
這天,小楊又坐在石燈塔下,手裡拿著吳賢當年的照片。照片上,吳賢站在渤海國遺址的石燈塔前,臉上帶著微笑,眼神堅定。小楊輕輕撫摸著照片,仿佛又看到了當年的吳賢,看到了那些為文物保護事業奮鬥的日日夜夜。
小林走過來,遞給小楊一杯熱茶:“楊老師,北平文物局剛才打來電話,說要在全國範圍內推廣咱們的文物保護經驗,還想邀請您去做講座呢。”
小楊接過熱茶,笑著說:“好啊,咱們的經驗,能幫到更多人,再好不過了。不過,講座還是你去講吧,你比我年輕,懂的也多,讓更多年輕人了解文物保護,咱們的事業才能傳承下去。”
小林點點頭,心裡充滿了感動。她知道,小楊是想把更多的機會留給年輕人,就像當年吳賢把機會留給小楊一樣。這種傳承,不僅是技術的傳承,更是精神的傳承。
夕陽西下,餘暉灑在石燈塔上,給它鍍上了一層金色的輪廓。小楊和小林坐在石燈塔下,看著遠處年輕隊員們忙碌的身影,看著百姓們在遺址公園裡悠閒地散步,心裡滿是平靜和滿足。他們知道,文物保護的路還很長,還有很多流失的文物等著回家,還有很多殘破的遺址等著修複。但他們更知道,隻要有人願意堅守,有人願意傳承,中國的曆史文化就會永遠閃耀,那些珍貴的文物,就會永遠守護著這片土地,守護著民族的根與魂。
深秋的沈陽文物博物館裡,小林站在新布置的“遼代瑪瑙器特展”展廳裡,正對著展櫃裡的瑪瑙杯和瑪瑙飾件做最後的檢查。柔和的燈光透過防紫外線玻璃,灑在瑩白的瑪瑙上,杯身的纏枝蓮紋與飾件的雲紋遙相呼應,在展櫃裡構成一幅完整的遼代工藝圖景。展廳門口,小周正帶著一群小學生排隊,手裡舉著自製的“文物守護小使者”徽章:“大家跟緊我,等會兒小林姐姐會給咱們講瑪瑙杯回家的故事哦!”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小林聽到聲音,回頭朝小周笑了笑。這半年來,她和小周一起策劃了好幾場“文物進校園”活動,從最初的ppt講解,到後來的實物觀摩,再到現在的互動體驗,越來越多的孩子開始對家鄉的文物感興趣。有個五年級的小男孩,上次聽完講座後,還特意畫了一幅“保護文物”的漫畫,貼在了博物館的留言牆上,上麵寫著:“我長大也要當文物守護者,像吳爺爺和楊爺爺一樣。”
正想著,展廳入口傳來一陣熟悉的腳步聲。小林抬頭一看,是小楊和一位拄著拐杖的老人。老人穿著整潔的中山裝,頭發花白卻精神矍鑠,手裡還拿著一個舊布包。“小林,這位是李老,當年和吳先生一起在沈陽故宮保護過《四庫全書》的老戰士。”小楊介紹道,“李老聽說咱們辦了瑪瑙器特展,特意從長春過來看看。”
小林趕緊迎上去,握住李老的手:“李老,您能來,我們太高興了。這兩件瑪瑙器能湊齊,也有您當年保護文物的功勞。”
李老笑著搖搖頭,打開手裡的布包,裡麵是一本泛黃的筆記本:“這是當年吳先生交給我的文物登記冊,上麵記著沈陽故宮裡每一件文物的位置和狀態。這麼多年,我一直好好收著,現在交給你們,也算是物歸原主了。”
小林接過筆記本,指尖輕輕拂過封麵上的字跡——“沈陽故宮文物登記冊,1938年”。翻開內頁,吳賢的字跡清晰可見,裡麵詳細記錄著每一件文物的名稱、尺寸、保存狀況,甚至還有一些臨時保護的備注,比如“《四庫全書》第三冊邊角受潮,已用宣紙吸乾,待天晴晾曬”。“太珍貴了。”小林的聲音有些哽咽,“我們會把這本登記冊好好保存,放在博物館的史料館裡,讓更多人看到吳先生當年的付出。”
李老點點頭,目光落在展櫃裡的瑪瑙杯上:“當年我和吳先生在故宮裡,每天都要檢查文物的安全,生怕被鬼子破壞。那時候條件苦,沒有像樣的保護工具,就用棉被裹著文物,藏在地下密室裡。現在好了,你們有這麼好的保護條件,還有這麼多年輕人願意做文物保護,吳先生要是泉下有知,肯定會很欣慰。”
小楊拍了拍李老的肩膀:“是啊,這些年,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進來了。咱們東北的文物保護隊伍,早就不是當年幾個人的小隊伍了,現在有專業的考古隊、修複師,還有很多誌願者,大家一起努力,把老祖宗留下的寶貝守護好。”
接下來的幾天,李老在小林和小楊的陪同下,參觀了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丸都山城遺址,還有新建的渤海國手工業作坊遺址博物館。在手工業作坊遺址裡,李老看著複原的陶窯和出土的陶器,忍不住感歎:“沒想到當年的作坊是這樣的,這些陶器上的花紋,和我小時候在老家見過的老物件很像。那時候不知道是文物,現在才明白,這些都是咱們老祖宗的智慧啊。”
小林趁機給李老介紹起遺址的保護工作:“李老,您看,我們在遺址周圍建了防護欄,還安裝了監控設備,24小時監測遺址的情況。出土的文物都放在恒溫恒濕的庫房裡,修複的時候也是用傳統工藝結合現代技術,儘量保持文物的原貌。”
李老連連點頭:“做得好,做得好。保護文物就是要這樣,既要細心,又要科學。你們年輕人有文化、有技術,比我們當年強多了。”
離開遺址那天,李老特意去了石燈塔下——吳賢的骨灰就撒在那裡。他蹲下身,輕輕撫摸著燈塔的基座,輕聲說:“吳老弟,我來看你了。咱們當年保護的文物都好好的,還有很多年輕人在接著乾,你放心吧。”
小林和小楊站在一旁,看著李老的背影,心裡滿是感動。他們知道,像李老這樣的老戰士,是文物保護事業的活化石,他們的記憶和經曆,是最珍貴的財富。
回到沈陽後,小林決定把李老的故事和吳賢的登記冊整理成展覽,放在博物館的“文物守護者”展區裡。她和小周一起,采訪了多位當年參與過文物保護的老戰士和百姓,收集了他們的回憶和珍藏的老物件——有抗聯戰士用過的水壺,有百姓用來搬運文物的木箱,還有當年保護沈陽故宮時用過的棉被碎片。
展覽開展那天,展廳裡擠滿了人。老人們看著熟悉的物件,回憶起當年的歲月;年輕人則認真地聽著講解,了解文物背後的守護故事。有個年輕的媽媽帶著孩子,指著吳賢的登記冊說:“寶寶你看,這位爺爺當年為了保護文物,記了這麼多筆記,以後你也要像爺爺一樣,做個愛護文物的好孩子。”
孩子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小手輕輕放在展櫃的玻璃上,眼神裡滿是好奇和敬畏。
就在展覽開展的同時,小林收到了一個好消息——經過與日本方麵的多次溝通,他們終於同意歸還當年從丸都山城盜走的高句麗壁畫殘片。這些殘片是1940年被日軍盜走的,一直藏在日本某大學的博物館裡,經過多年的交涉,對方終於答應無償歸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小林立刻組織隊員們準備接收工作。他們按照之前接收瑪瑙杯的經驗,定製了專門的恒溫保護箱,還邀請了壁畫修複專家,一起製定殘片的修複方案。小楊雖然身體不好,但也堅持參與籌備會議,反複叮囑:“壁畫殘片很脆弱,運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溫度和濕度,不能有一點磕碰。修複的時候也要小心,要儘量保留殘片上的原始痕跡,不能瞎修。”
接收壁畫殘片那天,沈陽文物博物館的廣場上舉行了隆重的交接儀式。當日本代表將裝有壁畫殘片的保護箱交給小林時,現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小林打開保護箱,看著裡麵的壁畫殘片——上麵的高句麗人物圖案雖然有些殘缺,但色彩依舊鮮豔,能清晰地看出當年的繪畫工藝。“歡迎回家。”小林輕聲說,眼眶裡滿是淚水。
接下來的幾個月,小林和壁畫修複專家一起,開始了艱難的修複工作。他們先用特殊的試劑清理殘片上的汙垢,再用顯微鏡觀察殘片的斷裂處,一點點拚接複原。有時候,為了找到一個合適的拚接角度,他們要反複嘗試幾十次;有時候,為了修複一小塊剝落的顏料,他們要調配十幾種顏色,才能找到最接近原貌的那一種。
小楊經常來工作室看望他們,每次都要仔細查看修複進展:“彆著急,慢慢來,文物修複是細活,不能圖快。咱們要對文物負責,也要對後人負責。”
小林點點頭,她知道,每一次修複,都是在與曆史對話,都是在延續文物的生命。她想起吳賢當年修複陶俑時的專注,想起小楊教她識彆文物時的耐心,心裡就充滿了力量。
經過半年的努力,壁畫殘片終於修複完成。當完整的高句麗壁畫展現在眾人麵前時,所有人都驚歎不已。壁畫上的人物、車馬、建築栩栩如生,生動地展現了高句麗時期的社會生活。“太神奇了!”小周拿著相機,不停地拍照,“我要把這些照片做成線上展覽,讓全世界的人都看看咱們高句麗的壁畫!”
小林笑著說:“好啊,咱們還要把修複過程拍成紀錄片,讓更多人了解壁畫修複的不容易,也讓更多人知道,這些文物能重見天日,是多少人努力的結果。”
這天,小林和小楊一起站在修複好的壁畫前,看著來來往往的遊客,心裡滿是欣慰。小楊輕聲說:“小林,你看,咱們當年的願望,都一點點實現了。吳先生要是能看到這些,肯定會很高興。”
小林點點頭,目光落在壁畫上:“是啊,吳先生和您這代人用生命守護文物,我們這代人就要用技術和責任,讓文物煥發生機,讓曆史傳承下去。以後,還會有更多的年輕人接過咱們的接力棒,把這份事業一直做下去。”
夕陽透過博物館的窗戶,灑在壁畫上,給古老的圖案鍍上了一層溫暖的金光。小林知道,文物保護的路沒有儘頭,還有很多流失的文物等著回家,還有很多殘破的遺址等著修複。但她更知道,隻要有人願意堅守,有人願意傳承,中國的曆史文化就會永遠閃耀,那些珍貴的文物,就會永遠守護著這片土地,守護著民族的根與魂。而她,會像吳賢和小楊一樣,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這份熱愛的事業。
喜歡盜墓:白家勝利,萬事順意請大家收藏:()盜墓:白家勝利,萬事順意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