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後的一個清晨,格爾木的陽光透過薄霧灑在九層妖樓考古遺址公園的入口處。阿依古麗穿著深藍色的考古服,手裡拿著平板電腦,正在給一群來自全國各地的考古專業學生講解九層妖樓的結構。她的頭發紮成利落的馬尾,臉上帶著與年齡不符的沉穩,隻有說起文物時眼裡閃爍的光芒,還能讓人想起當年那個紮著羊角辮的小姑娘。
“大家注意看妖樓的第三層,”阿依古麗指著遠處的建築,聲音清晰而有力,“這裡的夯土牆裡混合了紅柳枝,是漢代西域特有的建築工藝,既能抵禦風沙,又能增強牆體的穩定性。我們2028年的勘察發現,這種工藝還被應用到了周邊的驛站遺址,說明當時的建築技術已經形成了標準化體係。”
學生們圍在她身邊,認真地做著筆記,時不時提出問題。有個男生好奇地問:“阿老師,當年您發現的漢代驛站遺址,現在有新的研究成果嗎?”
阿依古麗笑著點頭:“當然有。我們和意大利考古團隊合作,通過對遺址出土的羅馬金幣進行成分分析,發現這些金幣來自公元2世紀的羅馬帝國,比之前推測的時間早了近百年。這說明絲綢之路的貿易往來,比我們想象中更頻繁、更早期。”
講解結束後,阿依古麗回到研究中心,剛進門就看到吳賢坐在辦公室裡,正在整理一份關於西域三鏡的研究報告。十年過去,吳賢的頭發多了些白發,但精神依舊矍鑠。他抬頭看到阿依古麗,笑著說:“回來了?剛才接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電話,他們想把九層妖樓作為‘世界遺產保護典範’,推薦給其他國家的文化遺產管理機構,讓我們準備一份經驗報告。”
阿依古麗接過吳賢遞來的文件,眼裡滿是自豪:“太好了!這十年我們在文物數字化保護、生態保護和文化傳承方麵做的工作,終於得到了國際認可。對了,爺爺今天怎麼樣?”
“還不錯,早上還去博物館看了新展出的漢代毛織品,”吳賢提到吳老狗,語氣裡滿是溫情,“他說等天氣暖和點,還要去驛站遺址看看,說想念那裡的紅柳樹。”
正說著,研究中心的大門被推開,李建國拄著拐杖走了進來。這些年,他的身體不如從前,但依舊堅持每天來研究中心看看。“你們都在啊,”李建國笑著說,“剛收到消息,國家文物局批準了我們的‘九層妖樓文化數字化工程’,撥款已經下來了,下個月就能啟動。”
“真的嗎?”阿依古麗興奮地說,“這個工程能把妖樓的所有文物、遺址數據都整合到一個數字平台上,以後全世界的學者和遊客,都能通過線上平台‘沉浸式’參觀九層妖樓,太方便了!”
李建國點點頭:“不僅如此,我們還計劃和國內的高校合作,開發‘文物保護ai係統’,通過ai技術監測妖樓的結構變化、周邊的生態環境,提前預警可能出現的風險。”
接下來的幾個月,“九層妖樓文化數字化工程”正式啟動。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的專家團隊,和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員一起,對九層妖樓的文物、遺址進行了全方位的數字化掃描,包括每一塊磚石的紋理、每一件文物的細節,甚至連壁畫上的微小裂痕都清晰地記錄在案。
在掃描九層妖樓七層的圖騰牆時,技術團隊有了意外發現。通過高分辨率的掃描設備,他們在圖騰牆的一處裂縫中,發現了一小塊隱藏的絲綢碎片。文物保護專家小心翼翼地取出絲綢碎片,經過鑒定,這是一塊漢代的織錦,上麵繡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的字樣,與之前在新疆出土的漢代織錦屬於同一時期。
“太神奇了!”阿依古麗看著織錦碎片,激動地說,“這塊織錦進一步證明了漢代西域與中原的文化交流,也說明九層妖樓在當時的重要地位。我們一定要好好保護它,還要通過數字化技術,讓更多人看到它的風采。”
隨著數字化工程的推進,九層妖樓的數字平台也逐漸成型。平台分為“文物展示”“曆史研究”“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四個板塊,用戶可以通過vr設備,“走進”九層妖樓,近距離觀察文物;也可以查閱最新的研究成果,了解西域曆史;還能參與線上的“小小守護者”活動,學習文物保護知識,製作文化手工藝品。
數字平台上線那天,研究中心舉辦了一場線上發布會,邀請了國內外的學者、文化機構代表、“小小守護者”代表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代表在發布會上說:“九層妖樓的數字化工程,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了新的思路。這種‘科技+文化’的模式,不僅能讓文化遺產‘活起來’,還能讓更多人參與到文化保護中來,值得在全球推廣。”
發布會結束後,來自世界各地的用戶紛紛登錄數字平台,體驗線上參觀九層妖樓的樂趣。有位來自美國的學者,在平台上留言說:“通過這個平台,我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到了九層妖樓的文物,了解了西域曆史。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財富,感謝中國為保護和傳承它們所做的努力。”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就在數字化工程取得顯著成果時,研究中心接到了一個特殊的請求——來自埃及的金字塔文化遺產管理機構,希望能派團隊來格爾木,學習九層妖樓的文物保護和數字化經驗。“我們的金字塔也麵臨著結構老化、遊客過多、生態破壞等問題,”埃及團隊的負責人在郵件中說,“聽說你們在這些方麵做得很好,希望能借鑒你們的經驗,保護好我們的文化遺產。”
吳賢和阿依古麗、李建國商量後,欣然同意了埃及團隊的請求。兩個月後,埃及團隊抵達格爾木,開始了為期一個月的學習交流。在這一個月裡,他們參觀了九層妖樓、驛站博物館、研究中心,詳細了解了文物數字化保護、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的工作模式,還參與了“小小守護者”的活動,和孩子們一起製作文化手工藝品。
在交流過程中,埃及團隊對“小小守護者”項目特彆感興趣。“我們的孩子對金字塔的曆史了解不多,也缺乏文物保護的意識,”埃及團隊的負責人說,“你們的‘小小守護者’項目很有意義,能讓孩子從小接觸文化遺產,培養保護意識,我們回去後也要借鑒這個模式,開展類似的活動。”
阿依古麗笑著說:“文化傳承不分國界,隻要能讓更多的孩子了解和熱愛自己的文化遺產,就是對文化最好的保護。以後我們可以加強合作,組織兩國的‘小小守護者’開展線上交流活動,分享各自的文化故事。”
埃及團隊離開時,帶走了九層妖樓的數字化保護技術資料、“小小守護者”項目手冊,還和研究中心簽訂了長期合作協議,約定以後每年都開展文化交流活動,共同推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
隨著國際合作的不斷深入,九層妖樓的影響力越來越大。2035年,“絲綢之路文化遺產聯盟”在格爾木成立,來自中國、埃及、意大利、法國、伊朗等20多個國家的文化遺產管理機構、博物館、高校加入聯盟,旨在通過合作,共同保護和傳承絲綢之路沿線的文化遺產,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與互鑒。
聯盟成立大會上,吳賢作為代表發言:“絲綢之路是連接東西方文明的紐帶,沿線的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成立這個聯盟,就是希望我們能攜手合作,用科技的力量保護文化遺產,用文化的力量促進文明交流,讓絲綢之路的精神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
阿依古麗則在大會上介紹了“九層妖樓文化數字化工程”的經驗,還展示了數字平台的功能。很多國家的代表都表示,希望能與研究中心合作,將本國的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也納入數字化平台,實現資源共享。
大會結束後,“絲綢之路文化遺產數字平台”正式啟動,整合了中國九層妖樓、埃及金字塔、意大利古羅馬遺址、法國盧浮宮絲綢之路文物等多個文化遺產的數字化資源。用戶登錄平台,就能“穿越”時空,沿著絲綢之路,參觀不同國家的文化遺產,了解它們背後的曆史故事,感受不同文明的魅力。
這天,吳賢、阿依古麗、李建國一起,帶著吳老狗來到九層妖樓前。吳老狗已經快90歲了,身體不太好,但依舊堅持要來看看。他坐在輪椅上,看著遠處的九層妖樓,又看了看身邊朝氣蓬勃的阿依古麗,還有不遠處正在開展“小小守護者”活動的孩子們,眼裡滿是欣慰。
“沒想到啊,我這輩子能看到九層妖樓被全世界認可,能看到這麼多年輕人為文化保護努力,”吳老狗輕聲說,“以後,就靠你們了。”
阿依古麗握住吳老狗的手,堅定地說:“爺爺您放心,我們會一直守護好九層妖樓,守護好絲綢之路的文化遺產,讓它們永遠流傳下去,讓更多人了解和熱愛我們的文化。”
夕陽西下,金色的餘暉灑在九層妖樓的身上,給它鍍上了一層溫暖的光芒。遠處的戈壁灘上,紅柳和沙棘隨風搖曳,像是在為這片土地上的文化傳承喝彩。吳賢、阿依古麗、李建國推著吳老狗,慢慢走在回研究中心的路上,身後是九層妖樓的身影,身前是充滿希望的未來。
他們知道,文物保護和文化傳承的路沒有儘頭,還有很多事情要做——要繼續完善數字化平台,要培養更多的文化保護人才,要加強國際合作,要讓絲綢之路的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但他們也相信,隻要有這份堅守和熱愛,隻要有一代又一代的“守護者”接力,這條路就會越走越寬,越走越遠,讓中華文明的瑰寶,永遠閃耀在世界文化的星空。
2040年的春天,格爾木迎來了一場特殊的“文化盛會”——首屆絲綢之路青少年文物保護論壇在九層妖樓考古遺址公園召開。來自中國、埃及、意大利、伊朗等12個國家的200多名青少年代表齊聚一堂,他們中既有像阿依古麗當年一樣的“小小守護者”,也有致力於文物保護的年輕學者,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對文化傳承的熱情。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作為論壇的發起者之一,阿依古麗站在開幕式的舞台上,看著台下朝氣蓬勃的年輕麵孔,思緒不禁回到了十年前。那時她剛考入北京大學考古係,第一次以“小小守護者”代表的身份參加國際交流;而現在,她已經成為九層妖樓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主任,肩負著推動絲綢之路文化遺產傳承的重任。
“各位夥伴,”阿依古麗的聲音通過麥克風傳遍整個會場,“我們今天相聚在這裡,不僅是為了交流文物保護的經驗,更是為了傳承絲綢之路‘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精神。九層妖樓的申遺成功告訴我們,文化遺產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連接不同文明的紐帶。希望我們能以這次論壇為起點,共同成為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的守護者和傳播者。”
開幕式結束後,論壇進入主題交流環節。來自埃及的少年穆罕默德,分享了他參與金字塔周邊生態保護的經曆:“我們組織了‘沙漠植樹’活動,在金字塔周圍種植耐旱的沙棘和椰棗樹,既改善了生態環境,也減少了風沙對金字塔的侵蝕。這是我們從九層妖樓的‘文物+生態’保護模式中學到的經驗。”
來自意大利的少女索菲亞,則展示了她和團隊用3d打印技術複刻的古羅馬鬥獸場模型:“我們參考了九層妖樓的數字化保護技術,用高精度掃描設備記錄鬥獸場的每一處細節,再通過3d打印製作模型,讓更多人能近距離了解鬥獸場的曆史。未來,我們還計劃和中國的夥伴合作,製作‘絲綢之路文化遺產合集’模型。”
阿依古麗認真傾聽著每一位青少年的分享,時不時記錄下精彩的觀點。論壇間隙,她遇到了當年寄沙棘果的小姑娘——如今的她已經成為格爾木市第一小學的校長,這次特意帶著學校的“小小守護者”團隊來參加論壇。
“阿依古麗姐,你還記得這個嗎?”校長從包裡拿出一個小小的玻璃盒,裡麵裝著兩顆沙棘果,一顆是當年她寄給博物館的,另一顆是今年新曬的,“這兩顆沙棘果,見證了我們從‘小小守護者’到文化傳承者的成長。現在我們學校每個班級都有‘文物保護角’,孩子們會定期去博物館做誌願者,還會自己編寫文物故事繪本。”
阿依古麗接過玻璃盒,心裡滿是感動:“這就是文化傳承的力量。我們當年播下的種子,現在已經長成了參天大樹。未來,我們還要一起努力,讓更多孩子愛上文化遺產,守護文化遺產。”
論壇的最後一天,全體青少年代表共同發起了《絲綢之路青少年文物保護倡議書》,承諾將以實際行動保護文化遺產、傳承絲路精神。他們還一起在九層妖樓周邊種下了12棵“友誼樹”,每棵樹上都掛著代表不同國家的銘牌,象征著不同文明的友好交流。
論壇結束後,阿依古麗收到了一個好消息——由九層妖樓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牽頭,聯合絲綢之路沿線10個國家的文化機構共同申報的“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項目,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項資助。這筆資助將用於開展三項工作:一是建立“絲綢之路文化遺產數據庫”,整合沿線各國文化遺產的數字化資源;二是開展“青少年文物保護人才培養計劃”,為沿線各國培養專業的文物保護人才;三是舉辦“絲綢之路文化節”,通過展覽、演出、論壇等形式,促進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
為了推進這些工作,阿依古麗組建了一支跨國團隊,成員來自中國、埃及、意大利、伊朗等多個國家。團隊成立後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完善“絲綢之路文化遺產數據庫”。他們邀請了各國的文物專家和技術人員,對沿線的文化遺產進行係統性的數字化掃描和數據整理,包括中國的九層妖樓、埃及的金字塔、意大利的古羅馬鬥獸場、伊朗的波斯波利斯遺址等。
在整理九層妖樓的數據時,團隊有了意外的發現。通過最新的ai修複技術,他們成功還原了之前在七層圖騰牆發現的漢代織錦碎片上的完整圖案——除了“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的字樣,織錦上還繡著西域各國的圖騰,包括匈奴的狼圖騰、突厥的鷹圖騰、樓蘭的駱駝圖騰等,圖案栩栩如生,生動展現了漢代西域各國與中原的文化融合。
“這個發現太重要了!”阿依古麗激動地說,“這不僅豐富了我們對漢代西域文化的了解,也為研究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實物證據。我們要把這個修複成果納入數據庫,讓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
隨著“絲綢之路文化遺產數據庫”的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人通過數據庫了解到絲綢之路沿線的文化遺產。有位來自美國的學者,通過數據庫查閱了九層妖樓的數字化資料後,專門來到格爾木,希望能和阿依古麗的團隊合作開展研究:“我一直對絲綢之路的貿易史很感興趣,九層妖樓的文物為我的研究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路。希望我們能一起挖掘更多關於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的曆史細節。”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在推進數據庫建設的同時,“青少年文物保護人才培養計劃”也順利啟動。阿依古麗的團隊與北京大學、埃及開羅大學、意大利羅馬大學等高校合作,開設了文物保護、考古學、文化遺產管理等專業課程,采用“線上+線下”的教學模式,為沿線各國的青少年提供係統的專業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