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賢放下手頭的工作,當天就驅車趕往秦嶺。考古現場的臨時實驗室裡,張教授正戴著放大鏡,小心翼翼地整理剛清理出來的竹簡。“你來得正好!”張教授指著一片竹簡,“你看這上麵的文字,‘蜀道凡十二驛,每驛戍卒三十人,馬十匹’,這就把之前的驛站數量、士兵和馬匹的配置都弄清楚了,比文獻記載的更詳細!”
吳賢湊過去,竹簡上的隸書清晰可見,除了驛站管理的內容,還有關於糧草運輸的記錄——“每月從漢中運粟米百石,由驛卒護送,經棧道至長安”。“這說明當時的蜀道不僅是交通要道,還是重要的糧草運輸通道,對維係漢代關中與蜀地的聯係至關重要。”吳賢感慨道,“之前出土的錢幣窖藏,應該就是為這些驛卒和運輸人員準備的軍餉和路費。”
接下來的幾天,吳賢跟著張教授和考古隊員一起,參與竹簡的解讀和整理。這些竹簡和木牘,除了驛站管理和糧草運輸的記錄,還有幾枚木牘是當時驛卒的“考勤表”,記錄著他們的值班時間和任務完成情況。“你看這枚木牘,上麵寫著‘驛卒王二,本月護送商旅三批,無失’,說明當時的驛卒不僅負責軍事防禦,還兼顧商旅的安全護送,這對研究漢代的蜀道功能太有價值了!”張教授興奮地說。
在整理竹簡的過程中,吳賢還發現了一枚特殊的木牘——上麵沒有文字,而是刻著一幅簡單的地圖,標注著從“周至驛”到“陳倉驛”的路線,沿途還畫著山脈、河流和棧道的位置。“這應該是當時的‘驛道圖’,雖然簡單,但卻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蜀道棧道地圖,能直觀地看出漢代蜀道的走向和驛站分布。”吳賢拿著木牘,激動地說,“我們可以根據這幅地圖,還原出漢代蜀道的具體路線,說不定還能找到更多未被發現的驛站遺址。”
考古隊立刻根據“驛道圖”,調整了後續的發掘計劃,在地圖標注的“武功驛”位置,果然發現了一處疑似驛站遺址的夯土痕跡。“現在我們有了文字記錄、實物證據,還有地圖,漢代蜀道的全貌已經越來越清晰了。”王隊長看著發掘現場,感慨道,“要是沒有你們之前發現的玉牌和墓葬,我們可能永遠不會注意到這條重要的蜀道支線。”
吳賢笑著說:“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文物保護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需要考古學家、鑒定專家、誌願者,還有當地百姓的支持。就像這次的文書坑,要是沒有李響堅持擴大發掘範圍,可能就錯過了這麼重要的發現。”
李響撓了撓頭,不好意思地說:“我就是覺得馬廄旁邊肯定還有彆的遺跡,沒想到真的挖到了寶貝。以後我還要跟著你們學習,多了解文物知識,爭取發現更多有價值的遺址。”
離開秦嶺前,吳賢特意去了之前發現玉牌的棧道遺址。夕陽下,崖壁上的棧孔在餘暉中泛著淡淡的光,仿佛在訴說著千年前驛卒往來、商旅穿梭的熱鬨景象。他想起這些年走過的路——從潘家園的鑒寶,到公益平台的建立;從敦煌的佛經修複,到秦嶺的蜀道考古;從與非遺傳承人的合作,到國際文化交流……每一步都離不開“傳承”二字,每一次發現都讓他更深刻地理解,文物不是冰冷的古董,而是承載著曆史記憶、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文化紐帶”。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回到北京,吳賢收到了新疆艾力發來的視頻——視頻裡,艾力的兒子正拿著那隻康熙青花盤,給來家裡做客的鄰居講解盤子的曆史,小家夥說得有模有樣,眼神裡滿是自豪。“吳老師,您說得對,讓孩子了解文物背後的故事,比什麼都重要。現在我們家的盤子,成了鄰居們學習傳統文化的‘小課堂’,大家都對老物件產生了興趣。”艾力在視頻裡笑著說。
吳賢看著視頻,心裡暖暖的。他打開電腦,開始整理近期的工作——蘇州非遺與文物修複的合作計劃、秦嶺竹簡的解讀報告、公益平台“文物進校園”的新方案……每一項工作都充滿了希望,每一個計劃都在為文化傳承添磚加瓦。
這天晚上,吳賢來到守藏齋。陳默老先生正坐在老槐樹下,手裡拿著一本新到的《文物》雜誌,上麵刊登了秦嶺蜀道考古的最新成果。“小吳,你看,你們的發現都上雜誌了!”陳默老先生笑著說,“我爺爺要是知道,守藏齋的後人能為文物保護做這麼多事,肯定會很開心。”
吳賢在陳默老先生身邊坐下,望著院子裡的桂花樹,月光灑在花瓣上,泛起淡淡的銀光。“其實我隻是做了我該做的事,”吳賢輕聲說,“還有很多文物散落在民間,很多曆史故事等著被發現,我能做的,就是儘自己的力量,讓更多人了解文物的價值,參與到文化保護中來。”
陳默老先生點點頭,遞給吳賢一杯熱茶:“文化傳承就像這杯茶,需要慢慢品,慢慢熬。隻要有人堅持,有人熱愛,這份傳承就不會斷。你看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傳統文化,願意保護老物件,這就是希望啊。”
吳賢接過熱茶,暖意順著指尖蔓延到心底。他知道,屬於他的鑒寶與守護之路,還有很長很長——可能會遇到更多像蘇州非遺傳承人這樣的合作夥伴,可能會在秦嶺發現更多漢代蜀道的遺跡,可能會有更多像艾力兒子這樣的孩子,因為一件文物而愛上傳統文化。但無論未來有多少挑戰,他都會帶著這份對文化的熱愛,堅定地走下去,用自己的專業和行動,守護好這些跨越千年的曆史遺產,讓中華文明的光芒,照亮一代又一代的心靈。
守藏齋的燈光依舊亮著,映著院子裡的桂花樹,也映著兩個身影——一老一少,在月光下輕聲交談,話題離不開文物,離不開傳承,離不開那些藏在時光裡的故事。而這些故事,還在繼續,就像一條奔流不息的長河,連接著過去,流向未來。
守藏齋的月光順著窗欞溜進屋內,落在吳賢攤開的《秦嶺蜀道考古初步報告》上。陳默老先生端來的熱茶還冒著熱氣,茶香混著院裡桂花的甜香,在空氣中暈開。“你這份報告裡提到的‘驛道圖’,我總覺得在哪見過類似的。”陳默老先生突然開口,起身從書架上抽出一本泛黃的線裝書,“你看,這是我爺爺收藏的民國時期《關中古驛道考》,裡麵夾著一張手繪的老地圖,標注的路線和你說的‘驛道圖’有幾分相似。”
吳賢接過線裝書,小心地展開夾在書中的地圖。地圖用紙是民國時期常見的毛邊紙,上麵用墨筆標注著“周至—武功—陳倉”的路線,沿途的驛站名稱與考古發現的“驛道圖”基本吻合,甚至還標注了幾處“古棧孔”的位置。“這太珍貴了!”吳賢激動地說,“考古發現的‘驛道圖’隻有簡單的路線,而這張民國地圖補充了驛站之間的距離、地形特征,甚至還有當時的路況記錄,兩者結合,就能完整還原漢代蜀道的走向和功能了。”
陳默老先生笑著點頭:“我爺爺當年癡迷古驛道研究,跑遍了關中地區,這張地圖應該是他根據實地考察和古籍記載繪製的。你要是需要,就拿去用,能為考古研究出份力,也了了他的心願。”
吳賢小心翼翼地將地圖收好,心裡滿是感激。他知道,這些老物件、老資料,都是前人留下的文化財富,隻有將它們與現代考古發現結合,才能讓曆史的脈絡更加清晰。
第二天一早,吳賢帶著民國地圖和考古報告,趕往國家博物館,找到正在整理漢代竹簡的老周。“你看這張民國地圖,和我們在秦嶺發現的‘驛道圖’簡直是絕配!”吳賢將地圖鋪在桌上,“有了這張地圖,我們就能確定漢代蜀道的具體走向,甚至能推斷出當時的運輸效率——從周至驛到陳倉驛,按當時的驛馬速度,大概需要兩天時間,這和竹簡上‘兩日程,運粟米十石’的記錄完全吻合。”
老周湊過來,指著地圖上“武功驛”旁的一處標注:“你看這裡,寫著‘漢代倉儲遺址,民國二十年考察時尚存殘垣’,我們之前在‘武功驛’遺址附近隻清理了部分區域,說不定這處倉儲遺址還在,要是能找到,就能補充漢代蜀道的糧草儲存體係信息。”
兩人立刻聯係秦嶺考古隊的王隊長,將民國地圖的信息同步過去。王隊長聽後興奮不已:“太好了!我們正準備擴大‘武功驛’的發掘範圍,有了這張地圖的指引,就能更有針對性地尋找倉儲遺址。你們要是有空,歡迎再來秦嶺,一起見證新的發現!”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掛了電話,老周拉著吳賢來到博物館的“唐代三彩文化特展”展廳。展廳裡人頭攢動,陳立東捐贈的三彩馬前圍滿了觀眾,講解員正拿著放大鏡,向觀眾展示馬身上的“流釉”痕跡:“大家看這處黃綠釉的交融,是唐代三彩‘自然流釉’的典型特征,這種效果全靠工匠對火候和釉料厚度的精準把控,現代仿品很難複製……”
“這匹馬能受到這麼多關注,多虧了你當初的鑒定和修複。”老周笑著說,“最近還有幾家博物館聯係我們,想聯合舉辦‘中國古代馬文化特展’,把各地收藏的漢代銅馬、唐代三彩馬、宋代陶馬集中展出,你覺得怎麼樣?”
吳賢眼前一亮:“這個想法太好了!馬在古代不僅是交通工具,還是軍事、禮儀的重要象征,不同朝代的馬文物,能反映出當時的社會風貌和工藝水平。我們可以在展覽中加入文物背後的故事,比如這匹三彩馬的流傳經曆,還有秦嶺出土的漢代馬具,讓觀眾不僅能欣賞文物,還能了解文物背後的曆史。”
兩人越聊越投機,很快就敲定了“古代馬文化特展”的初步方案——由國家博物館牽頭,聯合陝西曆史博物館、甘肅博物館、河南博物院等單位,篩選出五十餘件與馬相關的文物,分為“驛路走馬”“沙場戰馬”“禮器禦馬”三個展區,同時配套舉辦講座、手工體驗等活動,讓觀眾全方位感受古代馬文化的魅力。
接下來的幾周,吳賢一邊協助老周籌備“古代馬文化特展”,一邊跟進蘇州緙絲與文物修複的合作項目。周阿姨從蘇州寄來幾款不同粗細的緙絲絲線,還有她仿照清代緙絲扇套織法製作的樣品。吳賢將樣品送到故宮博物院的紡織品修複實驗室,與專家一起進行老化測試——經過三個月的模擬環境測試,緙絲樣品的色牢度和纖維強度都保持良好,完全符合文物修複的要求。
“可以正式啟動修複項目了!”吳賢立刻給周阿姨打電話,“我們先從一件清代中期的緙絲荷包入手,這件荷包的邊緣有三厘米的破損,紋樣是‘纏枝蓮紋’,和您之前修複的扇套紋樣相似,您看什麼時候方便來北京,我們一起製定修複方案?”
周阿姨爽快地答應:“我下周三就去北京,正好還能順便看看‘唐代三彩文化特展’,學習一下文物展覽的經驗,以後說不定還能在緙絲作坊裡辦個小型展覽,讓更多人了解緙絲工藝。”
就在吳賢忙著籌備各項工作時,公益平台收到了一封來自雲南麗江的郵件。發件人是一位叫和麗娟的納西族姑娘,她在郵件裡說,家裡珍藏著一套納西族東巴文的古籍,是她太爺爺——一位東巴祭司留下的,最近古籍的紙張開始泛黃變脆,有些文字已經模糊不清,當地沒有專業的修複機構,希望公益平台能提供幫助。
東巴文是納西族特有的象形文字,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之一,東巴文古籍更是研究納西族曆史、文化、宗教的珍貴資料。吳賢立刻聯係了中央民族大學的東巴文化研究專家楊教授,還有古籍修複專家老周,組成專項修複小組,計劃前往麗江進行實地考察和修複。
出發前,吳賢特意去守藏齋向陳默老先生告彆。陳默老先生聽說他們要去修複東巴文古籍,從抽屜裡拿出一本民國時期的《納西族東巴文淺釋》:“這是我爺爺當年去雲南考察時買的,裡麵收錄了一些常見的東巴文符號和釋義,說不定能幫你們解讀古籍內容。”
吳賢接過書,心裡滿是感動:“謝謝您,每次有新的任務,您總能拿出這麼珍貴的資料支持我們。等我們修複好東巴文古籍,一定第一時間給您分享成果。”
經過兩天的行程,吳賢和修複小組終於抵達麗江。和麗娟早已在機場等候,她穿著傳統的納西族服飾,手裡捧著一個精致的木盒:“吳老師,楊教授,歡迎來到麗江!這就是我太爺爺留下的東巴文古籍,一直存放在家裡的木箱裡,每年雨季過後,我都會拿出來曬一曬,但還是擋不住紙張老化。”
回到和麗娟家,吳賢小心翼翼地打開木盒——裡麵整齊地疊放著十多冊東巴文古籍,紙張是納西族傳統的“東巴紙”,用麗江當地的“蕘花”樹皮製成,雖然質地堅韌,但曆經百年,邊緣已經開始卷曲,部分頁麵還出現了蟲蛀的痕跡。
楊教授拿起一冊古籍,輕輕翻開:“這些古籍記錄的是納西族的‘創世紀’神話和祭祀儀式,文字是東巴文,旁邊還有少量漢文注釋,應該是清代晚期的作品。東巴紙雖然耐保存,但長期處於潮濕環境中,纖維容易水解,必須儘快進行脫水、加固處理。”
老周拿出便攜式檢測儀器,對古籍的紙張濕度、纖維強度進行檢測:“情況比預想的好一些,紙張的纖維還沒有完全老化,我們可以用傳統的‘托裱法’進行修複——先將東巴紙製成漿糊,塗抹在古籍背麵,再覆上一層薄如蟬翼的‘桑皮紙’,既能加固紙張,又不會影響文字的清晰度。”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接下來的一周,修複小組在和麗娟家的院子裡搭建了臨時修複棚,鋪上乾淨的羊毛氈,開始對東巴文古籍進行修複。和麗娟每天都守在修複棚旁,幫忙整理工具、更換清水,還向吳賢和老周請教東巴文的知識:“我小時候聽太爺爺講過東巴文的故事,但很多符號都記不清了,這次能跟著你們一起修複古籍,還能學習東巴文,太開心了。”
楊教授趁機給大家普及東巴文化:“東巴文有一千多個常用符號,每個符號都像一幅小畫,比如這個‘山’字,就像三座連在一起的山峰;這個‘水’字,像流動的河流……這些符號不僅記錄著納西族的曆史,還蘊含著古人對自然的理解。”
修複工作進行到第五天,吳賢在修複一冊記錄“祭天儀式”的古籍時,發現書頁的夾縫裡夾著一張小小的東巴文紙牌,上麵畫著太陽、月亮和山神的圖案,旁邊還有幾行東巴文注釋。楊教授看到後激動地說:“這是‘祭天牌’!納西族祭天儀式時,會將這種紙牌插在祭台上,祈求風調雨順,能在古籍裡發現完整的祭天牌,太罕見了!”
和麗娟聽後熱淚盈眶:“太爺爺生前最重視祭天儀式,每年都要親手製作祭天牌,沒想到這張牌會夾在古籍裡保存下來。以後我要把這張牌和古籍一起好好收藏,讓納西族的文化一直傳下去。”
一周後,十多冊東巴文古籍全部修複完成。修複後的古籍紙張平整,文字清晰,和麗娟小心翼翼地將它們放回木盒,還在木盒裡放了防蟲的香草:“謝謝你們讓這些古籍重獲新生!我想在村裡辦個小型展覽,讓村民們都看看這些老祖宗留下的寶貝,了解我們納西族的文化。”
吳賢笑著答應:“我們可以幫你設計展覽方案,再製作一些東巴文的科普手冊,讓更多人了解東巴文化。以後要是古籍有什麼問題,隨時聯係我們,我們會儘最大努力提供幫助。”
離開麗江前,和麗娟帶著吳賢和修複小組參觀了麗江古城的東巴文化博物館。博物館裡陳列著東巴文古籍、東巴法器、納西族傳統服飾,講解員正用流利的漢語和納西語,向遊客介紹納西族的曆史和文化。“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學習東巴文,博物館每年還會舉辦東巴文培訓班,”和麗娟自豪地說,“我也報名了培訓班,以後想當一名東巴文化講解員,把我們民族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吳賢看著博物館裡認真聽講解的遊客,心裡滿是欣慰。他想起在秦嶺的考古現場,在蘇州的緙絲作坊,在國家博物館的展廳,每一個為文化傳承努力的人,都像一顆小小的火種,彙聚起來就能照亮文化傳承的道路。
回到北京,吳賢剛下飛機,就收到了李響發來的微信——一張考古隊員在“武功驛”遺址發現倉儲遺跡的照片,配文:“哥,我們找到漢代倉儲遺址了!裡麵還發現了碳化的粟米,張教授說這是目前發現的最完整的漢代蜀道倉儲設施,等你來一起研究!”
吳賢握著手機,站在機場的人群中,嘴角不自覺地上揚。他知道,新的發現還在繼續,文化傳承的道路也沒有終點。無論是秦嶺的漢代蜀道,還是麗江的東巴文古籍,無論是蘇州的緙絲工藝,還是博物館裡的三彩馬,每一件文物、每一項工藝,都是中華文明的瑰寶,都需要有人去守護、去傳承。
他拿出手機,給李響回複:“下周我就去秦嶺,咱們一起揭開漢代倉儲遺址的秘密!”放下手機,吳賢抬頭望向遠方的天空,陽光正好,微風不燥,他知道,屬於他的鑒寶與守護之旅,還有更多精彩的故事在等待著被書寫。
喜歡盜墓:白家勝利,萬事順意請大家收藏:()盜墓:白家勝利,萬事順意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