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回到店裡,林舟打開直播,把今天買的銀器一一展示給網友:“這隻銀鎖是民國‘麒麟送子’款,鎖身的麒麟是鏨刻工藝,線條流暢,沒有斷筆;鎖扣的磨損很自然,是常年佩戴形成的,不是故意做舊的;含銀量90,是足銀,市場價一千五左右,一千塊拿下,算是個小漏。”
他又拿起那對銀耳環:“這對耳環是民國‘蘭花紋’款,耳鉤是手工彎的,不是機器壓製的,耳鉤的末端有細微的錘痕;蘭花紋是淺刻,不是深刻,適合日常佩戴,不容易勾到頭發;含銀量88,市場價一千左右,八百塊拿下,很值。”
直播到四點,林舟收到網友“小李”的私信,說家裡有個民國銀手鐲,想讓他幫忙鑒定,明天帶過來。林舟回複:“沒問題,明天下午兩點過來就行,記得帶上手鐲,彆磕碰到。”
晚上,林舟整理好今天的銀器,把它們放進專用的絨布盒裡,避免氧化。他又拿出筆記本,記下今天鑒定的知識點:民國銀器的工藝區彆、含銀量範圍、家族印記的特點,準備明天直播時再鞏固一遍。
第二天下午兩點,小李準時來到店裡,手裡拿著一個布包,裡麵是隻銀手鐲,鐲身刻著“平安”二字,還有幾處細小的凹痕。“林哥,這手鐲是我奶奶傳的,說是民國時期的,您幫我看看是不是真的?”
林舟接過手鐲,戴上手套,對著鏡頭:“各位看這隻手鐲,首先看工藝,‘平安’二字是手工鏨刻的,筆畫有粗細變化,‘平’字的橫畫是‘左低右高’,是民國時期的寫字風格;再看含銀量,用檢測儀測一下,89,是足銀,符合民國銀器的含銀量範圍;鐲身的凹痕是常年佩戴形成的,邊緣有自然的包漿,不是故意做舊的,是真品,市場價一千二左右。”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小李鬆了口氣:“太好了!我還以為是假的,以後我要好好保存,傳給我女兒。林哥,老銀手鐲怎麼保養啊?我怕戴久了會變黑。”
“保養很簡單,”林舟笑著說,“平時戴的時候,彆接觸洗發水、洗潔精這些化學品,洗澡、做家務時摘下來;如果變黑了,用軟布蘸點牙膏輕輕擦,就能恢複光澤,彆用砂紙磨,會破壞包漿;不戴的時候,放進密封袋裡,避免氧化。”
送走小李,林舟剛想歇會兒,老周就打來電話:“林老弟,鄉下張奶奶家有個老銀項圈,說是清代的,項圈上有‘大清光緒年製’的款識,主人要價兩千,你要不要去看看?”
“當然去!”林舟立刻站起來,“我現在就收拾工具,咱們村口見。”
他拿起背包,把銀含量檢測儀、放大鏡、手套裝進去,對著直播鏡頭說:“各位,臨時加個線下收貨,去看清代的銀項圈,咱們路上接著講清代銀器和民國銀器的區彆。”
開車往鄉下走的路上,林舟對著鏡頭講解:“清代銀器和民國銀器的區彆,主要在三個方麵:第一,工藝,清代銀器更複雜,常用‘鏤空’‘鑲嵌’工藝,比如清代的銀項圈,會鑲嵌翡翠、珍珠,民國銀器相對簡單,以鏨刻、累絲為主;第二,款識,清代銀器的款識是‘大清xx年製’,篆書為主,民國銀器的款識是楷書,比如‘民國xx年’‘足銀’;第三,含銀量,清代銀器含銀量更高,大多在95以上,民國銀器含銀量8092,因為民國時期銀價上漲,降低含銀量控製成本。”
四十分鐘後,他們到了張奶奶家。張奶奶住在一個老舊的磚瓦房裡,院子裡種著一棵石榴樹,項圈放在一個紅色的首飾盒裡,項圈很粗,上麵刻著“大清光緒年製”,還鑲嵌著一顆小小的翡翠,翡翠周圍有一圈銀花。
林舟拿起項圈,對著鏡頭:“各位看這隻項圈,首先看款識,‘大清光緒年製’是篆書,筆畫有力,‘光緒’的‘光’字是‘上下結構’,不是‘左右結構’,是清代的款識風格;再看工藝,翡翠鑲嵌是‘包邊鑲嵌’,銀邊很細,是清代的手工鑲嵌工藝,不是現代的膠水粘的;含銀量用檢測儀測一下,96,符合清代銀器的含銀量範圍;翡翠是‘老翡翠’,顏色是淺綠色,有自然的紋理,不是現代的染色翡翠。”
他又看了看項圈的內側:“內側有個小小的‘張’字印記,是家族印記,說明是定製的,不是批量生產的;項圈的接口處是‘插銷式’,清代的銀項圈大多是這種接口,民國的是‘彈簧式’,這也是區彆之一。這隻項圈是清代光緒時期的真品,保存完好,沒有變形,市場價值至少在五千以上,張奶奶要價兩千,很值。”
張奶奶坐在一旁,歎了口氣:“這項圈是我太奶奶傳的,現在我年紀大了,沒人戴了,想賣了給我治病。小夥子,你要是想要,兩千就賣給你,我信你。”
林舟點點頭:“張奶奶,我要了,這錢您拿著,好好治病。以後有什麼老物件想鑒定,隨時給我打電話。”
他付了錢,小心翼翼地把項圈放進絨布盒裡,對著鏡頭說:“今天撿到個大漏,清代光緒的銀項圈,兩千塊拿下,市場價值五千以上。不過更開心的是能幫張奶奶解決治病的錢,老物件不僅是藏品,更是能幫到人的‘寶貝’。”
彈幕裡的網友紛紛留言:“林哥太善良了!”
“這項圈真漂亮!值五千!”
“張奶奶遇到林哥太幸運了!”
回到店裡,林舟把項圈放在櫃台上,仔細清理了上麵的灰塵,用軟布擦出溫潤的光澤。他看著這隻項圈,心裡滿是感慨——每一件老銀器都承載著家族的故事,有的是嫁妝,有的是長命鎖,有的是傳家寶,它們不僅是金屬,更是情感的寄托,是曆史的見證。
晚上,林舟收到老周的微信,說下周有個民國銀餐具交流會,在市裡的老茶館,有銀碗、銀筷、銀勺子,想讓他一起去看看。林舟回複:“好啊!正好可以帶網友們看看民國銀餐具,教大家怎麼鑒彆銀餐具的真假,還有銀餐具的使用注意事項。”
他關掉手機,坐在櫃台前,看著今天的收獲——清代銀項圈、民國銀鎖、銀手鐲,心裡滿是充實。鑒寶的路上,不僅能遇到珍貴的老物件,還能幫到需要幫助的人,分享知識,傳遞溫暖,這就是他最喜歡的生活。未來還有更多的老物件在等著他,更多的故事在等著他去傾聽,他的鑒寶科普之路,還會一直走下去。
一周後的周六清晨,林舟和老周早早地往市裡的老茶館趕——那裡要舉辦一場民國銀餐具交流會。天剛亮,路上的行人還不多,林舟打開直播,鏡頭對著車窗外掠過的老街區,直播間裡很快聚集了三千多網友,彈幕裡滿是“等看銀碗銀筷”“林哥今天教啥”的期待。
“各位早,今天咱們看民國銀餐具,重點講銀碗、銀筷、銀勺子的鑒彆。”林舟拿起副駕駛座上提前準備的銀筷樣品,對著鏡頭展示,“先講銀餐具的材質——民國銀餐具大多是‘紋銀’或‘足銀’,紋銀含銀量92.5,足銀99。紋銀更硬,適合做餐具,不容易變形;足銀軟,大多做首飾。鑒彆含銀量有個簡單方法:用牙齒輕輕咬一下,銀會留下牙印,含銀量越高,牙印越深,不過彆用力咬,會損壞餐具。”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彈幕裡立刻有人問:“林哥,我家有套銀餐具,用磁鐵吸不上,是不是就是真銀的?”
“磁鐵吸不上隻能排除含鐵的仿品,不能完全確定是真銀。”林舟解釋,“還要看顏色和重量——老銀餐具是灰白色,不是亮白色,重量比不鏽鋼餐具沉。比如這雙銀筷,比同款不鏽鋼筷重一倍,拿在手裡有壓手感,仿品輕飄飄的,顏色還發賊亮。”
一個小時後,他們到了老茶館。茶館是民國風格的建築,木質門窗上雕著花紋,院子裡擺著十幾張八仙桌,每個桌上都鋪著紅布,擺著各式銀餐具。攤主們大多是資深玩家,手裡拿著放大鏡,和買家低聲交流著。
林舟剛走進院子,就被一張桌上的銀碗吸引了。碗是圓形的,碗口邊緣鏨刻著一圈回紋,碗底有“寶成銀樓”的款識,攤主是個戴眼鏡的中年男人,正拿著碗給圍觀的人講解:“這是民國二十年的寶成銀樓銀碗,純手工鏨刻,含銀量92.5,要價三千五。”
林舟走過去,戴上手套,拿起銀碗對著鏡頭:“各位看這碗的工藝——回紋是手工鏨刻的,每一筆的深度都均勻,沒有斷筆,邊緣打磨得很光滑,沒有毛刺,這是老銀樓的精工。再看款識,‘寶成銀樓’是民國北方有名的銀樓,款識是楷書,字體有力,‘成’字的撇畫很長,是寶成銀樓的典型風格。”
他又用手指敲了敲碗壁,發出清脆的“叮當”聲:“老銀餐具的聲音是‘悶脆’的,不是刺耳的‘叮鈴’聲,仿品是錫或鉛做的,聲音發悶,沒有回響。這碗是真品,不過碗底有個小凹痕,影響品相,三千五貴了,兩千八左右比較合理。”
攤主愣了一下,隨即笑著說:“林老師果然懂行!這凹痕是收來的時候就有的,既然您說值兩千八,就按這個價給您留著。”
彈幕裡刷起“林哥砍價厲害”“學到了聽聲音辨銀器”,還有網友發私信求林舟幫忙看自家的銀勺子照片。
林舟謝過攤主,繼續往前走。走到另一張桌前,看到一套完整的銀餐具——一隻銀碗、一雙銀筷、一把銀勺,還有一個銀質筷架,套裝的盒子是紅木的,上麵刻著“福壽綿長”。攤主是個頭發花白的老人,姓李,正坐在一旁喝茶。
“李叔,這套餐具能看看嗎?”林舟輕聲問。
李叔點點頭,打開紅木盒:“這是我父親當年在北平做生意時買的,民國十五年的寶成銀樓套裝,一直沒舍得用,現在年紀大了,想找個懂行的人收了,彆糟蹋了。”
林舟把套裝拿出來,一一擺在桌上對著鏡頭:“各位看這套套裝,首先是完整性——民國銀餐具套裝保存完好的很少見,大多散了件。這套餐具的銀碗、銀筷、勺子是同一塊銀料做的,顏色完全一致,沒有色差,說明是原配。再看工藝,筷架是‘累絲’做的,銀絲細得像頭發,編織成壽桃形狀,沒有斷絲,這是寶成銀樓的招牌工藝,仿品做不出來。”
他又翻到銀勺的背麵,有個小小的“李”字印記:“這是家族印記,民國大戶人家定製銀餐具時,會刻上自家姓氏,避免和彆人的弄混。這套套裝含銀量92.5,是紋銀的,保存完好,沒有變形,市場價值至少在一萬以上。”
這時,一個穿西裝的男人走過來,拿起銀碗看了看,對李叔說:“老人家,這套餐具我給四千,你賣不賣?我回去當擺設。”
李叔猶豫了一下,剛想開口,林舟就攔住了他:“這位先生,這套餐具是寶成銀樓的精工套裝,市場價一萬以上,四千連成本都不夠,您這價太離譜了,彆讓老人家吃虧。”
男人臉色一沉:“我買東西,關你什麼事?”
“我是做鑒寶科普的,不能看著老人家被坑。”林舟拿出手機,翻開寶成銀樓的資料給男人看,“您看,這是民國寶成銀樓的價格記錄,同款套裝在2021年的拍賣會上拍了一萬二,四千塊確實太低了。要是您真心想買,得給個合理的價,要是想撿漏,就彆在這耽誤時間。”
周圍的攤主和買家也紛紛附和,男人見眾怒難犯,悻悻地走了。李叔握著林舟的手,感激地說:“小夥子,謝謝你啊!要不是你,我可能就被騙了。這套餐具我想賣給真正懂行的人,讓它能好好保存下去。”
“李叔,我認識個銀器收藏家,專門收民國銀樓的套裝,我幫您聯係他,保證給您一個公道價。”林舟掏出手機,給收藏家發了套裝的照片和視頻,對方很快回複,願意出一萬一,下午就能過來取貨。
李叔激動得眼眶都紅了:“太謝謝你了,林老師!我父親要是知道,肯定會高興的。”
彈幕裡滿是“林哥正義”“李叔遇到好人了”的留言,還有網友問:“林哥,銀餐具怎麼保養啊?我家的銀碗放久了變黑了。”
“銀餐具保養分三步,”林舟現場拿起那隻銀碗演示,“第一,日常用後及時清洗,用軟布蘸溫水擦,彆用洗潔精,會腐蝕銀器;第二,變黑了用‘銀器清潔劑’或軟布蘸牙膏擦,擦完用清水衝乾淨,彆留清潔劑殘留;第三,長期不用的話,用密封袋裝好,放一小包乾燥劑,避免氧化。”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他又拿起銀筷:“銀筷彆用來夾太燙的東西,高溫會讓銀變形,也彆夾酸性食物,比如醋、檸檬,會讓銀氧化變黑。”
交流會逛到中午,林舟收獲不小——除了之前看中的銀碗,還買了一把銀勺一千塊,寶成銀樓款,真品),老周也收了一雙銀筷八百塊,民國中期的,工藝不錯)。李叔的銀餐具套裝也順利賣給了收藏家,李叔特意給林舟塞了罐自家炒的茶葉,說是感謝。
下午回到店裡,林舟打開直播,把今天的收獲一一展示給網友:“這隻銀碗是寶成銀樓的,雖然有小凹痕,但工藝好,兩千八拿下,市場價三千五左右;這把銀勺是同銀樓的,勺頭鏨刻著蘭花紋,線條流暢,沒有斷筆,一千塊很值;老周收的銀筷是‘同順興’款,民國中期的,含銀量92.5,硬度夠,適合日常用。”
直播到三點,林舟收到一條私信,是網友“小陳”發來的:“林哥,我家有個民國銀壺,是爺爺當年行醫時用的,想讓你幫忙看看是不是真銀的,能不能用它煮水喝?”附帶的照片裡,銀壺是扁圓形的,壺身上刻著“杏林春暖”四個字,壺嘴是彎曲的,看起來很精致。
“各位,咱們臨時加個鑒定,”林舟對著鏡頭說,“小陳的爺爺是老中醫,銀壺是行醫時用的,咱們一起看看。首先,老中醫用的銀壺大多是‘鎏金’的,壺內壁鎏金,煮水不會讓銀離子過多溶出,對身體好。鑒彆鎏金很簡單:看內壁顏色,鎏金是金黃色,均勻有光澤,不是局部發黃,而且鎏金厚,不容易磨損,鍍金薄,用布一擦就掉。”
他讓小陳把銀壺的內壁照片發過來,仔細看了後說:“這壺內壁是鎏金的,顏色均勻,沒有脫落,是民國真品。壺身上的‘杏林春暖’是手工鏨刻的,字體是楷書,‘春’字的撇畫很長,是民國時期的風格。銀壺的含銀量應該在92.5左右,適合煮水喝,不過要注意,彆煮酸性水,比如茶葉水,會腐蝕鎏金。”
小陳很快回複:“謝謝林哥!我還以為這壺隻能當擺設,沒想到還能用。爺爺要是知道,肯定會很高興的。”
直播快結束時,老周發來微信,附帶一張老銅壺的照片:“林老弟,下周有個老銅壺交流會,在郊區的古玩市場,有不少清代、民國的銅壺,還有銅爐,咱們一起去看看?”
“各位,下周的直播內容定了,”林舟對著鏡頭說,“咱們去看老銅壺,教大家怎麼鑒彆銅壺的年代和工藝,比如清代銅壺的‘失蠟法’、民國銅壺的‘翻砂法’,還會講銅壺的保養技巧,比如怎麼除鏽、怎麼養包漿。記得下周周六上午九點準時來,咱們不見不散!”
關掉直播,林舟把今天收的銀餐具一一放進絨布盒裡,仔細擦拭乾淨,擺在櫃台的顯眼位置。他看著這些銀碗、銀筷、銀勺,心裡滿是踏實——每一件銀餐具都承載著民國時期的生活印記,有的是大戶人家的日常用品,有的是老中醫的行醫工具,它們不僅是金屬,更是一段段鮮活的曆史。
晚上,林舟收到李叔的微信,說收藏家很喜歡那套銀餐具,還特意拍了照片發給他,說要好好保存,以後傳給孩子。林舟笑著回複:“這就對了,老物件就該這樣,一代代傳下去,讓後人知道咱們的老工藝有多厲害。”
他整理好今天的鑒定筆記,把銀餐具的鑒彆要點、保養方法都記在本子上,又翻出《民國銀器圖鑒》,重點看了鎏金工藝的章節,為下周的老銅壺交流會做準備。他知道,鑒寶的路上沒有終點,每一次新的相遇,每一件老物件背後的故事,都讓他更加堅定——要把這些知識分享出去,讓更多人了解老物件的價值,珍惜這份文化傳承。
周日一早,林舟就開始準備下周的工具:除了常用的放大鏡、手電,還特意買了銅器除鏽劑和軟毛刷,準備現場演示怎麼給老銅壺除鏽。他還翻出之前收藏的清代銅爐,對著鏡子練習講解,確保能把“失蠟法”和“翻砂法”的區彆講清楚,讓網友們聽得明白、學得會。
窗外的陽光漸漸灑滿店鋪,林舟看著櫃台上的銀餐具和銅爐,心裡滿是期待。下周的老銅壺交流會,又會有新的物件、新的故事在等著他,而他,會帶著這份熱愛和專業,繼續在鑒寶科普的路上走下去,讓更多人看見老物件的美,聽見它們背後的故事,讓這份跨越時空的文化傳承,永遠延續下去。
喜歡盜墓:白家勝利,萬事順意請大家收藏:()盜墓:白家勝利,萬事順意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