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戒李德林事》
金樽未冷鐵窗寒,
玉食猶溫頂戴殘。
忘形豈記章程峻?
縱欲焉知律法嚴!
醉握權柄驅暗夜,
狂馳車駕撞護欄。
莫道浮雲能蔽日,
鐵窗自可正衣冠。
……
賞析:以詩為鑒,警鐘長鳴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而一首以現實案件為藍本的七律《戒李德林事》,同樣為我們高懸起一麵警鐘,在詩韻之中映射出深刻的人生警示與社會思考,這與唐詩宋詞裡那些蘊含著人生智慧與家國情懷的經典篇章,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首聯“金樽未冷鐵窗寒,玉食猶溫頂戴殘”,開篇便以強烈的對比衝擊人心。這讓我們不禁想起李煜《虞美人》中“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顏改”的無奈與滄桑。曾經的榮華富貴、紙醉金迷,就像那尚未冷卻的金樽與還留有餘溫的玉食,然而轉瞬之間,卻已身陷鐵窗,失去了一切。李煜從一國之君淪為階下囚,人生境遇的巨大落差令人唏噓;李德林從公職人員淪為罪犯,也是在貪圖享樂中親手毀掉了自己的前程。他們都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被欲望蒙蔽了雙眼,最終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頷聯“忘形豈記章程峻?縱欲焉知律法嚴!”直擊問題的核心。這和李白《將進酒》中“人生得意須儘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所表達的人生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李白的“儘歡”是在抒發對人生的熱愛與豁達,而李德林的“忘形”“縱欲”則是對紀律和法律的漠視。在唐詩宋詞的世界裡,我們能看到眾多文人墨客在得意時仍堅守本心,在困境中亦不忘家國。像蘇軾,一生多次被貶,卻始終能以樂觀豁達的心態麵對,在詩詞中展現出對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對自我的嚴格要求。而李德林卻在欲望的驅使下,得意忘形,放縱自己,完全忘記了黨紀國法的威嚴。他在觥籌交錯中迷失了自我,一步步走向了犯罪的深淵。
頸聯“醉握權柄驅暗夜,狂馳車駕撞護欄”,具體描繪了李德林違規違紀的危險行為。這讓我們聯想到柳永《雨霖鈴》中對離彆場景的細膩描寫,“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以景襯情,抒發離彆的傷感;而這裡則是以行為的描述,展現出李德林的墮落與瘋狂。他醉酒駕車,不僅是對自己生命的不負責,更是對他人生命安全的嚴重威脅。這種行為,與唐詩宋詞中那些倡導正直、自律的精神背道而馳。在古代詩詞中,我們能感受到詩人們對道德和正義的堅守,對行為規範的重視。而李德林卻因權力觀的扭曲,在黑暗中肆意妄為,最終釀成大禍。
尾聯“莫道浮雲能蔽日,鐵窗自可正衣冠”,是全詩的點睛之筆,也是核心警示。這句詩有著深刻的哲理,讓人不禁想起王安石變法時的壯誌與無奈。王安石一心想要改革變法,卻因種種阻力而未能成功,但他始終堅信自己的理念。這裡的“浮雲”就如同李德林心中的僥幸心理,以為可以逃避法律的製裁;而“鐵窗自可正衣冠”則寓意著法律的公正與威嚴,任何人都無法逃脫它的審判。就像在唐詩宋詞中,那些曆經磨難卻始終堅守正義的詩人們,他們的精神如同明燈,照亮了後人前行的道路。而李德林隻有在鐵窗之內,才能真正反思自己的錯誤,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
《戒李德林事》這首七律,雖沒有唐詩宋詞那般悠久的曆史和廣泛的傳播度,但它以現實為題材,以詩為鑒,深刻地揭示了違規違紀行為的危害和後果。它讓我們明白,無論身處何時何地,都要堅守底線,敬畏紀律和法律。不能因為一時的欲望和僥幸心理,而走上錯誤的道路。就像我們從唐詩宋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一樣,這首詩也應該成為我們人生道路上的警示,時刻提醒我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做一個正直、守法的人。
喜歡唐詩宋詞漫話請大家收藏:()唐詩宋詞漫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