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未等到伊軍彙合,沈易東就戰敗。
六萬大軍,打得隻剩下三萬,也殺敵四萬五。
防禦戰損能打成一比一點五,已經算是大敗。
事情並不複雜,如果他們上書請罪的說詞不假的話。
主要還是出在虎翼、百林、晉陽三軍本身上。
其次才是因為北陵國武安大將軍、忠虞侯、赤甲軍主將之父、太皇太後之弟,北陵皇帝之下第一人——符山嶽。
百林軍,前身是“萬林”山賊,哪怕最開始隻有不到三千山賊,可耐不住高層幾乎是山賊。
後來攻唐國,戰北陵,再次從底層提拔了一些軍官,基本也做到一半“萬林”人,一半新貴。
晉陽軍,前身是屯田兵,至少是以屯田兵為主要成員,他們的問題就更多。
屯田兵的前身就是乞丐兵,這其實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實。
護駕有功、攻下駒城、俘虜蘇毅,使得他們從興寧軍後軍改為晉陽軍。
他們以四千士卒為根基,在遼州招募了兩萬六千人。
和百林軍一樣,沒有太多的約束——我是指軍官晉升的約束。
伊國有一套還算完善的獎賞措施,儘可能的確保有能力的人不被埋沒,這使得高層原本跟著穆二十六的屯田兵將領不三成。
這兩軍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出身或者發跡之前比較低微。
不僅僅朝廷有黨派林立,連軍隊裡也有,而這就被符山嶽利用。
挑撥兩軍內部的矛盾,這種挑撥不是收買伊國幾個將領,而是讓被伊國攻陷的常舉州百姓口口相傳。
內容諸如
“百林軍?那不就是一幫山賊嗎?”
“晉陽軍?那不就是一幫乞丐嗎?”
“誒!不能這麼說,他們隻是少部分是。”
“說得對,可惜了,這些士卒很是勇猛,一些將領甚至可以成為將軍,奈何被幾個山賊和乞丐趴在頭上。”
“不僅如此,還要聽之任之,如果讓我聽乞丐和山賊的話,我死都不會願意。”
“誰說不是呢?瞧瞧,打了這麼久,這邊才攻下一個常舉州。
如果讓底下軍官自由發揮,或者少對底下‘有才有德’、‘有勇有謀’的將領少指指點點,恐怕也多一位王爺。”
“我看,他們就是有意壓製底下官員,害怕自己的權力不保。”
……
這些話,我並沒有真正聽到,但我能猜個八九不離十。
達到將指揮不動兵,兵不服從將的效果,激化兩軍內部的矛盾。
還側麵的誘導底下軍官不要聽從將領命令,可以實施自己“絕妙”的計策。
問題如果是由上級散播到士卒,可以抓幾個領頭羊嚴懲。
可如果是從底層士卒向上散播,要解決起來就很有難度。
總之,矛盾越來越大,部分被利用的將領逐漸抱團擠壓原“百林”、“屯田兵”的權力,並且間接向兩軍主將施壓。
最終,北陵軍利用軍隊裡的不和,以及一些將領迫切立功的心態,擊潰了兩軍。
等他們反應過來,想要在凝聚軍隊,卻為時已晚。
這就要說一點,沈易東的防守是分散的,基本是三軍各駐守一座城池。
這三座城池有多難打,隻有攻過城的他們最為清楚。
如果北陵簡單攻下城池,再安排一兩萬士卒駐守,再打下來隻會更難,所以沈易東的決定也沒有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