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他在準備拍攝這部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的時候,得到的內地各方麵的支持力度很大。
外景地根據季宇寧的建議,仍然是和前世一樣,選擇的是延慶以北的赤城縣下麵的鎮寧堡鄉。
那個小學校仍然叫水泉小學。
前世之所以選擇這個地方,是因為90年代末的時候,這所小學仍然保持著鄉村學校的原始風貌。
所以季宇寧對這個水泉小學是有印象的。
而且很湊巧的是,他從去年開始進行的希望工程,水泉小學就是希望小學項目之一。
這也是他建議選擇這個地方做外景拍攝地的原因。
北影廠。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劇組。
“老張,你這次去取景拍的外景地的鏡頭不錯,我覺得你的鏡頭語言很符合我的想法。
另外,杜導你們這次選的演員也挺好,鏡頭前表現的非常自然。
其實拍這種紀實性的電影,這種新現實主義風格的使用全業餘演員的電影,說簡單也簡單,說麻煩也麻煩。
簡單,就是演自己就好,自然表露。
麻煩,就是怕自己反而在鏡頭前演不出自己了。”
已滿32歲的張一謀,比季宇寧足足大了6歲,而且他的麵相非常顯老。
所以季宇寧乾脆叫他老張。
老張則是很恭敬的稱他為季導。
此時的老張是不太愛說話,很謹小慎微的,很老老實實的那麼一個人。
“季導,這次選演員也特彆順利。
我們在水泉村,給當地的村民和小學校的師生試鏡,基本上大部分人鏡頭前的表現都特彆好,沒有絲毫的不適應,非常的自然,所以基本上選演員沒有太費什麼勁。”
季宇寧可是知道前世這位老張在90年代末為電影《一個都不能少》挑選演員的時候,好像單單是那個主演,就是那個學生老師,就麵試了好幾千人。
為了挑選影片中的學生演員,老張是一共麵試了2萬多個孩子。
最終才挑選出合適的演員。
季宇寧也覺得這麵試的人數,感覺好像太多了。
不過現在他有點兒明白了。90年代末找那種很原始的鄉村風貌已經不容易了,而要挑選演員的時候,也同樣如此。
那當時農村的生活已經好多了,很多農村的孩子無論從思想行為,還是衣著打扮上看,都已經很現代了。
所以當時拍那部電影確實是很滯後了,但這個時候,在80年代初拍這部電影,那才真正是原汁原味。
5月25日,季宇寧帶著劇組大隊人馬,浩浩蕩蕩的趕到了距離京城200公裡的拍攝地,赤城縣鎮寧堡鄉水泉村。
劇組成員除了拍攝團隊之外,各種生活輔助人員的數量也占了相當比例。
季宇寧發現自己這幾年,有點兒吃不了苦了。所以他預定的拍攝期內,在外景地隨身攜帶的各種生活物資不少。
除此之外,隻是跟隨劇組來的,還有一個安保團隊,這是部隊給安排的,都是軍人。甚至他賀叔還插手了此事,安保團隊相當的精乾。
他這個這兩年在內地出名的大金主,還是得到了內地特殊的關照。
5月27日,劇組正式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