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電影《一個都不能少》劇組轉入後期製作,季宇寧天天都去北影廠的剪輯室。
這部電影仍然是現場收音,不用後期的配音,所以主要是剪輯和配樂工作。季宇寧在這部電影中,除了編劇,導演,他還擔任了配樂,配樂這次是他一個人。
6月中旬的時候,全世界的目光都關注在兩件事情上。
一個就是英阿馬島戰爭結束,阿軍在6月中旬投降。
馬島戰爭的結局,其實在4月初的時候,基本上所有人就已經認定了,結局不會有什麼變化。
這個結局,讓很多英國人覺得自己又可以了。
瑪麗就四處宣稱,我們又再次偉大起來了。
另一件事情,就是6月中旬開始的第12屆國際足聯世界杯足球賽。
季宇寧在京城也看到了世界杯的轉播。
和前世一樣,這屆世界杯,中央電視台還是錄播了21場,直播了最後一場。
這個時候的世界杯轉播權是掌握在英國的兩家電視台手裡。全世界的電視台如果想轉播世界杯,必須向英國的這兩家電視台購買版權。
這一屆世界杯,中央電視台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直播世界杯。
他們還是像前世那樣,晚上在香江的酒店裡對著電視畫麵進行解說,錄製錄像帶,然後第2天一早派人把錄像帶坐飛機送往京城。京城的中央電視台是在當天的晚上進行錄播。
雖然不是現場直播,但也省卻了很多球迷熬夜看球的辛苦。
7月4日,經過半個多月的緊張工作,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的後期製作完成。
當天在北影廠看樣片的時候,季宇寧見到了威尼斯電影節亞洲地區選片人馬可穆勒。
29歲的馬可穆勒,這段時間正在國內挑選參加今年威尼斯電影節的華夏內地影片。
去年他剛剛上任亞洲地區選片負責人這個職位,就把華夏內地的電影《原野》介紹到了威尼斯電影節,隻是可惜這部南海影業出品的電影,沒有得到國內電影局的認可,所以這部電影隻是在威尼斯電影節進行了展映,並沒有參加競賽。
他是聽說季宇寧這位著名的華語電影導演和好萊塢大亨,有一部電影已經成片,並有意參加今年的威尼斯電影節,所以就趕到北影廠看片兒。
作為著名導演,季宇寧已經有資格享受歐洲三大電影節那些選片總監來搶片了。
而作為好萊塢七大之一的老板,作為國際頂尖的發行商,他還有資格享受歐洲三大電影節的討好。
“馬可,這部電影裡所有的演員都是他們自己本來的名字,都是他們自己演自己。那本身就是他們自己的生活。”
“季導,這部影片帶有典型的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風格。這才是最真實的華夏鄉村。
我很看好它在今年威尼斯電影節上的表現。”
馬可穆勒是一位華夏通,一口的普通話說的很是流利。
70年代他曾經在國內留學,對華夏內地的電影非常了解。
後世他曾經擔任過威尼斯電影節主席,這位老兄對華夏電影是非常推崇的。
從80年代末開始,華語電影屢屢在威尼斯電影節上斬獲金獅獎,跟這位老兄的支持很有關係。
前世這部電影《一個都不能少》,是在1999年獲得威尼斯電影節的金獅獎。
所以說這部影片,非常符合威尼斯電影節的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