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衣使者的濫觴,源自於大漢建國之初,太宗皇帝派出使者遊行天下。
這些使者頂著禦史台的職位,身穿皇帝禦賜繡衣,嚴查不法。
不過沈無名提及的繡衣使者製度卻並非如此,而是要常規性建立。
在百人隊以上的架構,都必須設立繡衣使者,將其作為一種常設官職。
其品級當與軍中首官相當,在非戰時,負責軍中的生活、思想等等。
包括定時開展軍中的關愛活動、例行監督以及思想教育。
但同時要限製繡衣使者的軍權,不得乾擾軍中首官的作戰指揮。
“他口中所謂的繡衣使者,有點類似於我們之前派遣的監軍。”
“但細究之下,卻又有所不同,這化作了一種軍中常有的官職。”
“最重要的是,通常是大軍開拔之際,安排一人前往監軍。”
“這人身負皇命,但常常有弄權之嫌,而且還會與將領不和。”
“同時級彆太高,很難落到下麵,這繡衣使者卻又有所不同。”
一是常設,二是級彆。
光是這兩點,就對傳統的監軍製度做出了極大的改變。
特彆是繡衣使者設在百人隊以上這個要求,是鄭成武最看重的。
“倒是可行!”
李國忠本身是負責教育、外交之事,不太會參與軍事的討論。
可此時卻難得發聲,他開口分析。
“隻恐軍中將領反對太大了,畢竟這樣一來,相當於他們頭上懸著一把刀。”
按照傳統方法,隻是派遣一個監軍過去,很多將領都習慣了。
可是繡衣使者建在百人隊上,那可就有著奪權的嫌疑了。
“他們敢!”
鄭成武眼睛一瞪,“我都讚成,他們誰敢反對?誰敢反對就是想造反。”
“更何況,你反過來想想。”
“若是派一個監軍過去,他們會懷疑自己被監軍取代。”
“可若是層層疊疊,每一個級彆都有繡衣使者,反倒會打消這個嫌疑。”
“隻是避免了他們擁兵自重罷了,要我說,反對的人應該不多。”
李國忠平常會反駁鄭成武,但討論到軍事,他卻絕對尊重鄭成武的意見。
在這方麵,鄭成武絕對是專業的。
左相大人沒有說話,而是看向了兵部尚書,“於大人,你覺得呢?”
兵部尚書於誌龍,此人倒也不是純粹的武將出身,而是文官。
但是曾經擔任過地方長吏,也曾任防禦使之類的軍職。
可以說是文武雙全。
他思索片刻,“我倒是覺得,可以慢慢來,不用著急。”
“咱們先在天子六軍之中推行,如果反響好,再延伸至地方駐軍以及邊軍。”
“如策論中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