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圓錐狀,垂直直伸,有多數纖維狀的須根。莖中空直立,不分枝或僅上部分枝,葉為羽狀深裂,通常無柄,而基部擴大抱莖。頭狀花序在莖端排成傘房狀,總苞有二至三列,舌狀花黃色,是兩性花,可結果實。果為瘦果,壓扁,成熟後為紅褐色,兩麵有三條高起的縱肋。種子:黑褐色,著附白色絨毛。6
花果期為5~12月。1
苦苣菜4月萌發,67月開花。7
苦苣菜的名稱最早出現於《嘉佑本草》之中,書中道:“苦苣,即野苣也,野生者”。8
苦苣菜為4級入侵物種。原生分布為亞洲、歐洲和非洲,後擴散至大洋洲、南美洲、北美洲,中國各省有均有分布。苦苣菜始載於《神農本草經》。藥用價值較高,可以治療厭食,養胃,利小便,可明目,治療血淋和痔瘺。11
除了藥用,它也可以作為家畜飼料,它也是農區利用價值較高的良等牧草。7
小滿時節,民間有食苦苣菜的習俗,如今,小滿吃苦苣菜已經成為都市文化人的一個“嘗鮮活動”。12
彆名
滇苦菜、苦蕒菜、拒馬菜、苦苦菜、滇苦蕒菜、田苦賣菜、尖葉苦菜、大齒蒲公英、牛口刺、苦馬菜
拉丁學名
本草綱目》有文對苦苣菜這樣描述:春初生苗,有赤莖、白莖二種,其莖中空而脆,折之有白汁。駢葉似花蘿卜菜葉,而色綠帶碧,上葉抱莖,梢葉似鸛嘴,每葉分叉,攛挺如穿葉狀。開黃花,如初綻野菊。一花結子一叢,如同蒿子及鶴虱子,花罷則收斂,子上有白毛茸茸,隨風飄揚,落處即生。
苦苣菜生長速度快,生活力強,耐瘠薄,不耐鹽堿,耐陰不耐旱,喜潮濕而疏鬆的土壤,在春耕過的的農田生長特彆旺盛,全部莖枝光滑無毛,或上部花序分枝及花序梗被頭狀具柄的腺毛。1
葉:互生,基生葉羽狀深裂,全形長橢圓形或倒披針形,或大頭羽狀深裂,全形倒披針形,或基生葉不裂,橢圓形、橢圓狀戟形、三角形、或三角狀戟形或圓形,全部基生葉基部漸狹成長或短翼柄;中下部莖葉羽狀深裂或大頭狀羽狀深裂,全形橢圓形或倒披針形,長312厘米,寬27厘米,基部急狹成翼柄,翼狹窄或寬大,向柄基且逐漸加寬,柄基圓耳狀抱莖,頂裂片與側裂片等大或較大或大,寬三角形、戟狀寬三角形、卵狀心形,側生裂片15對,橢圓形,常下彎,全部裂片頂端急尖或漸尖,下部莖葉或接花序覆瓦狀排列,向內層漸長;外層長披針形或長三角形,長37毫米,寬13毫米,中內層長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811毫米,寬12毫米;全部總苞片頂端長急尖,外麵無毛或外層或中內層上部沿中脈有少數頭狀具柄的腺毛。舌狀小花多數,黃色。1
果實:瘦果褐色,長橢圓形或長橢圓狀倒披針形,長3毫米,寬不足1毫米,壓扁,每麵各有3條細脈,肋間有橫皺紋,頂端狹,無喙,冠毛白色,長7毫米,單毛狀,
喜歡穿書70:炮灰女配翻身計劃請大家收藏:()穿書70:炮灰女配翻身計劃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