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校勘四法”的出版,其實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簡單。
以往周碩的作品,除了自己修改了大半內容的《明朝那些事兒》之外,其他專著,幾乎都是照搬,最多簡單的進行一些精修。
這樣的工作,難度並不大。
而這本《校勘學釋例》,則大為不同。
因為平行世界沒有清朝,自然也有沒有沈刻本《元典章》,周碩也不能照搬陳垣先生的專著。
他隻能根據自己創作《古文尚書疏證》的經驗,結合具體事例,自己重新編寫這一部校勘學的奠基之作。
這無疑是一項艱巨的挑戰。
這次,周碩完全無法倚賴現成的理論框架和案例體係。
周碩首先麵臨的是《古文尚書》版本係統的複雜性問題。
他需要梳理自漢至明各個時期的《古文尚書》傳本,仔細比對其中的異文。
在缺乏沈刻本《元典章》這樣一個典型校勘案例的情況下,他決定以《古文尚書》中曆來爭議最大的《大禹謨》篇作為突破口。
夜深人靜時,周碩獨坐在書房裡,麵前攤開著不同時期的《尚書》版本。
他注意到《大禹謨》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一句,在明刻本與宋刻本中存在細微差異。
宋本作“惟危”,而明本則多作“惟危惟微”。
這個發現讓他陷入了沉思:這究竟是傳抄之誤,還是有意修改?
運用對校法,他係統地比對了國子監本、建陽本、南監本等六個明刻本的異同;
通過本校法,他仔細考察《古文尚書》各篇用語習慣;
借助他校法,他查閱了《荀子》、《淮南子》等書中引用《尚書》的文字;
最後運用理校法,他結合先秦思想發展脈絡,推斷這句話應當作“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明本中的“惟危惟微”實為後人誤增。
這個過程異常艱難。
有段時間,他為了驗證一個推斷,連續三日待在古籍庫中,比對各種版本的《尚書》注疏。
某日深夜,當他終於理清《經典釋文》中關於該句的音義記載時,忍不住擊節讚歎:“原來如此!陸德明早已指出這個問題!”
在撰寫《校勘學釋例》時,他特意以《古文尚書》為例,詳細闡述了四法的運用。
每個方法的說明都配以具體案例。
如用對校法解決《禹貢》篇“嵎夷暘穀”的異文問題,通過本校法考證《伊訓》篇中的體例矛盾,借助他校法利用《孟子》引文解決《泰誓》篇的文字訛誤,運用理校法推斷《說命》篇中的脫文現象。
這些案例的構建需要極大的工作量。
有時為了一個恰當的例證,他需要查閱數十種文獻,比對不同版本的異同,考量各個時代的學術觀點。
在論述理校法時,他特意選取《古文尚書》中“血流漂杵”一句,結合商周時期戰爭規模和兵器特點,論證該表述可能經過後人潤飾,展現理校法在缺乏版本依據時的獨特價值。
除此之外,周碩還整理了與各地學者往來信件中探討的實際案例,將這些來自不同研究領域的實踐反饋融入書中,進一步豐富了《校勘學釋例》的例證體係。
在來自長安師大鄭教授的信中,詳細記錄了運用四法解決《春秋繁露》中“天人感應”章節的文本疑案。
鄭教授不僅分享了成功經驗,還坦誠地敘述了推理過程中一度走入的誤區,這一正一反的實踐記錄,為周碩提供了極佳的教學案例。
周碩將這一案例收入本書,並在按語中特彆致謝:“鄭君實踐,非惟證四法之效,更示學者以審慎之道。”
江南圖書館趙研究員的來信則提供了另一個維度的例證。
他在修複明代《文選》殘卷時,運用四法成功辨讀了多處因蟲蛀而漫漶的文字,特彆是通過對校法參照國圖藏本,解決了“詩”字殘缺的難題。
隨信附上的高清書影和逐字推演過程,成為書中展示對校法實際應用的生動素材。
最令周碩驚喜的是一位地方誌辦公室的老學者來信。
這位老先生利用四法解決了當地一部明代縣誌中的多處訛誤,其中通過理校法推斷出一處關於田畝記載的數字錯誤,甚至得到了新出土碑刻的證實。
“先生之法,非惟可用於經籍,於方誌整理亦大有可為。”老學者在信中這樣寫道,為校勘四法的應用開辟了新的領域。
這些來自四麵八方的實踐案例,不僅豐富了《校勘學釋例》的內容,更讓周碩深切感受到學術共同體的力量。
他在書中特意增設“百家例話”一章,精選各地學者來信中的典型案例,並一一加以評析。
“校勘之學,非一人之業;真理之明,賴眾賢之力。”
周碩在章節導語中這樣寫道,表達了對這些學術同行的由衷感謝。
在廣泛吸納各方實踐經驗並精心整合這些珍貴案例後,周碩對書稿進行了最後一次修訂與潤色。
他悉心地將來自鄭教授、趙研究員等學者的真實案例融入相應章節,使《校勘學釋例》的理論體係更加豐滿,實踐指導性愈發突出。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即便周碩有著過目不忘的超能力,也足足經曆了兩個月的艱苦創作,《校勘學釋例》才最終定稿。
全書共分六卷,以《古文尚書》校勘為核心範例,係統闡述校勘四法的理論體係與應用技巧。
書中不僅收錄了四十多個來自《古文尚書》不同版本的典型案例,每個案例配有詳細的推理過程和文獻依據;還新增“百家例話”一章,專門呈現各地學者運用四法解決實際問題的精彩案例。
真正體現了“校勘之學,非一人之業”的學術理念。
當然,這本現代校勘學體係的奠基之作在學術界帶來的影響,也沒有辜負他這一番苦心。
當完整書稿送至出版社時,編輯們驚歎不已。
老社長撫摸著厚厚的手稿,仔細翻閱其中融合了多方智慧的案例章節,感慨道:“以一書之校勘,明萬書之理例,周君此書,實開校學之新境也。”
《校勘學釋例》出版後,很快在學術界引起了深遠反響。
京大文學院為此專門舉辦了一場學術研討會,銀發女教授在會場手持新書,難掩激動之情:
“周教授以此書構建了校勘學的新範式。其以《古文尚書》為例而通曉萬象,四法體係之完備,操作指引之詳實,實為古籍整理領域劃時代的貢獻。”
長安師大的鄭教授在《文獻》期刊發表長篇書評,盛讚書中對《大禹謨》“惟危惟微”疑案的考辨:
“周君此考,溯源析流,舉證精當,非惟解千古之惑,更彰四法並用之妙。其於版本異同之梳理,尤見功力。”
他特意在文末附上依照書中方法重新校勘《鹽鐵論》的案例,以此驗證校勘四法的實用價值。
江南圖書館的趙明遠研究員致信出版社,分享了他的閱讀體會:
“《釋例》中‘嵎夷暘穀’考辨之法,對我館整理《文選》殘卷啟發極大。周先生所授非止於技,更是一種治學的思維方式。”
隨信還附上一份新發現的明刻本殘頁,上麵“暘穀”二字清晰可辨,為周碩的論斷提供了新的實物佐證。
最令人振奮的反響來自敦煌研究院。
王教授在最新一期的《敦煌研究》上撰文,詳細分析了書中“血流漂杵”的考證案例:
“周先生結合商周軍事製度與器物特征,以理校法推斷文句嬗變,此例尤見我輩學人當博通古今,不可拘泥於文字之間。”
他還將此法應用於敦煌寫本整理中,成功解決了多個長期懸而未決的文本疑難。
國際漢學界也迅速作出回應。
弗朗索瓦教授在亞洲研究學會年會上專門介紹了《校勘學釋例》,稱其為“東方校勘學的裡程碑之作”。
他在給周碩的信中寫道:“尊著法例兼備,體係嚴整,尤便於西方學者理解龍國校勘學之精妙。拙譯《道德經》得此參考,疑義冰釋。”
更讓周碩欣慰的是,許多年輕學者通過這本書找到了研究方向。
那位曾經在京大論壇上id為“古籍小白”的研究生,如今已在《曆史研究》上發表了第一篇學術論文,他在致謝中寫道:“幸得《校勘學釋例》啟迪,始窺門徑。周師之法,如暗室明燈,照我校勘之路。”
不到半年時間,《校勘學釋例》就成為各大高校古籍相關專業的必讀著作,多所院校將其列為研究生教材。
老社長欣慰地告訴周碩,首印三萬冊已售罄,出版社正在籌備第二版。
“這本書不僅學術價值高,難得的是實用性強,不同層次的讀者都能從中獲益。”
在年終的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會議上,《校勘學釋例》被列為年度重要學術成果,會議紀要特彆指出:“該方法論的創新與實踐,對推動古籍整理工作科學化、規範化具有重要意義。”
《校勘學釋例》的問世,迅速獲得了國內學術界的廣泛認可,多位權威學者和核心期刊紛紛撰文,盛讚其對於構建現代校勘學體係的開創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