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閱讀《龍族》的熱潮,正以一種驚人的速度,在全世界範圍內,從學校開始向整個社會蔓延。
一如周碩記憶中藍星的《哈利波特》那樣,在短短幾個月之內,就席卷就成一股無法忽視的文化颶風。
它不再僅僅是一套暢銷書,而是演變為一種社會現象,一個連接不同年齡、階層和文化的共同話題。
幾乎是在實體書熱銷的同時,互聯網成為了《龍族》熱潮最好的助燃劑。
在推特上,dragonraja、你心底的龍等標簽迅速衝上多國趨勢榜。
讀者們自發創作著各種內容:有人繪製心中諾諾的驚豔形象,有人剪輯了以書中角色為主角的av動畫音樂視頻),更有甚者,發起了“尋找你身邊的卡塞爾學院”的趣味打卡活動。
一位擁有百萬粉絲的法國美妝博主發布了一段“陳墨瞳nono)叛逆紅發妝”教程,視頻中她詮釋著那種“既純真又危險”的氣質,並引用了書中的句子:“‘我可不是為你來的,我是為我的男朋友來的。’——女孩們,學會諾諾的自信!”
在reddit的書籍討論版和專門的《龍族》分區,熱度更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帖子以每秒數條的速度刷新:
“剛看完第一卷,路明非收到卡塞爾學院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我哭得像個傻子!”
“有人能解釋一下‘言靈’體係嗎?我覺得這比普通的魔法設定酷多了!”
“楚子航絕對是戰力天花板!‘君焰’的描寫讓我渾身起雞皮疙瘩!”
“理性討論,路明非最後會和諾諾在一起嗎?還是默默守護的零?”
……
這些自發形成的線上社群,如同一個個虛擬的“卡塞爾學院分部”,將散落全球的“龍裔”們緊密聯係在一起,其產生的巨大聲量,反過來又吸引了更多好奇的路人加入閱讀大軍。
熱潮很快突破了青少年亞文化的圈子,開始向主流社會滲透。
在倫敦金融城,一些投行精英在午餐時閒聊的不再是股市波動,而是“你覺得路明非最後能逆襲嗎?”;在巴黎左岸的咖啡館裡,知識分子們討論著書中蘊含的存在主義哲學;甚至梵蒂岡的某位年輕神父,也在個人博客上撰文,探討《龍族》中關於“命運與抗爭”的宗教哲學隱喻。
《龍族》巧妙地擊中了全球年輕世代以及心態年輕的人們)的普遍情感共鳴點:對平凡的不滿、對非凡的渴望、成長的孤獨與陣痛、隱秘的暗戀、以及內心深處渴望被認可的價值感。
路明非,這個看似衰到家的“廢物”主角,恰恰成為了最好的情感投射對象,每個人都能在他身上看到一部分自己。
麵對這突如其來的文化現象,傳統媒體起初是失語的。
當《龍族》在民間已呈燎原之勢時,一些主流文學評論刊物還端著架子,發表著“對流行文化快餐的審慎觀察”之類的論調。
然而,市場的力量是無可辯駁的。
當《龍族》在北美首周銷量突破一千萬冊、在德國一個月內加印三次、在英國力壓所有本土作品登頂暢銷榜榜首時,所有質疑的聲音都被淹沒在了數據裡。
《紐約客》終於刊登了長篇書評,標題是《東方巨龍的咆哮:<龍族>為何能征服世界?》;《泰晤士報文學副刊》則用整版篇幅,分析了《龍族》中東西方神話元素的融合與創新;就連一向苛刻的法國《費加羅報》也承認:“這不僅僅是一個奇幻故事,它是一麵鏡子,映照出全球化一代共同的精神困境與夢想。”
此刻,萊茵河出版社的副總編漢斯·穆勒,正站在自己辦公室的巨幅銷售數據圖前,手裡端著一杯冰鎮的香檳。
銷量趨勢圖上那條陡峭上揚的紅色曲線,在他眼中比任何名畫都更美麗。
“立即聯係印刷廠,”他意氣風發地對助理喊道,金色的酒液在杯中輕輕晃動,“第五次加印五百萬冊!不,一千萬!”
他高興的踱步到辦公室窗前,俯瞰著法蘭克福老城區的街景,這條街還是老樣子,
漢斯·穆勒忽然靈機一動,像是想起了什麼,轉身對助理補充道:“哦,記得幫我給紐約的‘老朋友’們,寄一份我們最新的銷售報告,務必附上一本燙金精裝版的《龍族》,要特彆說明,這是‘限量紀念版’。”
說完,他不知道想到了什麼,突然哈哈大笑起來。
完全可以想象,當哥倫比亞環球出版社的總編收到這份“禮物”時,臉上的表情,會是何等的精彩。
據業內小道消息,那位曾對《龍族》嗤之以鼻的總編,在董事會上麵色鐵青地承受著股東們的質詢,而無言以對。
而當初那幾個在會議室裡交換著嘲諷眼神的英語區大出版社代表,早已悄無聲息地離開了原來的崗位。
市場用最直接、最殘酷的方式,給了所有短視者一記響亮的耳光。
……
記得有一位充滿智慧的商人曾經說過:“在商業的荒野中,從沒有穩賺的賭局與必贏的棋局。唯有敢於押上籌碼的冒險家,才有資格獲得豐厚的回報。”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正是這場關於《龍族》的商業冒險的真實寫照。
《龍族》在龍國創造了單月兩億冊的銷售奇跡,但它在世界範圍內的銷售表現,也沒讓這些敢於投下重注的出版商們失望。
短短兩個月內,《龍族》憑借其恢弘的想象力、觸及心靈的普世價值、精準的本地化策略,以及全球出版夥伴的高效協作,成功斬獲了三億冊的海外銷量,締造了出版界的又一傳奇。
在這場盛宴中,每一位勇敢的參與者都獲得了豐厚的回報:
萊茵河出版社憑借其強大的影響力,在歐洲大陸英聯邦地區除外)拿下了1.3億的恐怖銷量。
這僅次於《小王子》的銷量,讓他們賺得盆滿缽滿。
憑借成功引進《小王子》和《龍族》兩大現象級作品,萊茵河出版社從歐洲出版巨頭一躍成為獨領風騷的歐洲出版界領頭羊。
楓葉圖書在北美賣出8000萬冊,完成了從一家加拿大中型出版社到北美市場新貴的完美逆襲。
泰晤士出版憑借6000萬冊的英國銷量,不僅鞏固了其在本土的霸主地位,更贏得了前所未有的國際話語權。
而南方大陸出版與太平洋之光則分彆以2500萬冊和500萬冊的銷量,徹底掌握了大洋洲市場的話語權。後者更是讓《龍族》超越書籍本身,成為了新西蘭的一種文化現象。
而這些,也才不過是《龍族》發行兩冊取得的成績。
他們都知道,在接下來的《龍族3》中,他們將會獲得更為豐厚的的回報。
市場終究以最公平的方式,慷慨犒賞了每一位具備遠見與勇氣的冒險家。
而那些傲慢的英語區出版商們,此刻正在品嘗著猶豫與短視釀成的苦果。
那一份份銷量報表,那一串串令人瞠目的數字,如同一把把利刃,毫不留情地刺穿著他們最後的驕傲。
在紐約、倫敦、悉尼的豪華辦公室裡,這些曾經不可一世的出版巨頭們,此刻正集體陷入沉默。
他們眼睜睜看著那些“不入流”的小出版社憑借《龍族》一路高歌猛進,而自己卻隻能在這股席卷全球的文化浪潮中作壁上觀。
更令他們難堪的是,這場潰敗不僅僅體現在冰冷的財務報表上。
因為這不僅僅是一次商業機會的錯失,在出版行業這個依靠眼光與膽識說話的領域,他們的判斷力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質疑。
作者和經紀人開始重新評估與這些“保守派”合作的價值;投資者在季度會議上尖銳地追問為何會錯過如此明顯的市場機遇;甚至連自家編輯團隊中都彌漫著對管理層決策能力的懷疑。
他們曾經以為的“謹慎”,如今被證明是這個時代最昂貴的奢侈。
當萊茵河出版社舉杯相慶時,這些出版巨頭們隻能在一片低迷的氣氛中,反複核算著因這次失誤而損失的潛在利潤,以及更難彌補的、行業聲望的持續滑落。
市場的法則從來公平且殘酷:它從不同情猶豫者,也從不辜負勇敢者。
這個教訓,對這些曾經不可一世的出版巨頭而言,代價實在太過沉重。
……
哥倫比亞環球出版社,副總編辦公室。
湯姆·威爾遜正看著窗外發呆,用胡桃木精心打造的辦公桌上,正擺放著關於《龍族》的相關報道,以及一些出版社公布在媒體上的銷售數據。
以及一份半個小時前下達的任命書。
在和理查德·安德森爭吵之後,他曾經一度對這個出版社失望,也有過另謀出路的想法。
但他在哥倫比亞環球出版社已經做到了副總編的位置,在整個英語地區的出版界,已經沒有了更好的去處,也沒有哪家出版社能夠給出比這更好的待遇。
而且,他如今的位置,在整個英語地區出版界都擁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這份沉甸甸的資曆,讓他始終難以下定決心真正離開。
《龍族》在國際市場上的反饋來得太快了,快到快到他還來不及更新簡曆,市場的海嘯就已將保守派徹底淹沒,讓他在這個看似絕境的時刻,被推上了權力的頂峰。
《龍族》在國際市場上的表現也太過耀眼,耀眼到已經超出了他的預料。
那三億冊的海外銷量,不僅是一串冰冷的數字,更是一記記響亮的耳光,重重地扇在所有保守派的臉上,也徹底改變了哥倫比亞出版社內部的權力格局。
在董事會上,麵對董事們的責問,理查德原本試圖挺直的後背,在那一份份印有刺眼數字的銷售報告前,難以維持地微駝了下去。
他的臉色,也在董事們毫不留情的質詢下,由最初的強作鎮定,迅速轉為難以置信的鐵青,最終徹底變成沒有血色的蒼白。
理查德森因為重大戰略判斷失誤,而被免去總編職務。
一些早就看他不順眼的董事,趁機提議將理查德·安德森派到澳大利亞分部就職。
就這樣,理查德森被“發配邊疆”。
董事會不知道怎麼知道了當初湯姆和理查德那場爭吵,他們因此認為出版社更需要像湯姆這樣銳意進取、敢於冒險的人來掌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