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機械廠,胡振華繼續參觀下一個項目,他站在了一台初具雛形的軸流式渦噴發動機麵前。
這是未來發動機的主流。
軸流式渦噴發動機由定子和轉子構成,它通過多個渦輪翼扇把前方空氣壓入燃燒室中點燃。
這種內部構造很複雜,但很先進,也很實用。
米國第一款噴氣式戰鬥機f86佩刀,采用的就是這種發動機。
但此時在國際上,還有一種主流的發動機:離心式渦噴發動機。
這種發動機通過利用離心力將氣體向四周甩而壓縮氣體,高壓氣體經過壓縮高速流入燃燒室,與燃料混合燃燒再從噴管噴出。
就好比洗衣機的滾筒,將水甩向四周。
隻不過,離心式渦噴發動機甩的是空氣。
其優點主要體現在其結構簡單和技術要求相對較低。
這種發動機的典型代表是米格15。
我們常說,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
一種發動機的好壞,通常需要實踐來檢驗。
在未來的棒子半島的天空上,兩種不同發動機的戰機將首次交鋒!都有不俗的表現。
但是,離心式渦噴發動機的潛力有限,具體表現為:單位迎風麵積大、效率、增壓比和流通能力不如軸流式壓氣機,推力受到限製,因此在20世紀50年代後,大中型發動機不再使用離心式,隻有小型渦輪螺旋槳和渦輪軸發動機,才采用離心式或軸流加離心組合式壓氣機。
我國的航空工業在起步階段師承北極熊,最初采用的也是離心式渦噴發動機,因為走錯了道路,白白浪費了寶貴的10年時間,直到50年代後期,才開發出第一款軸流式渦噴發動機。
在工業領域,想彎道超車,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為任何一項技術的突破,都是建立在大量試驗和試錯的基礎上。
胡振華的目光,繼續停留在發動機上。
其實,無論是哪種類型的發動機,簡單來說都有三步:壓縮空氣、燃燒、噴氣!
空氣首先被進氣口吸入發動機,經過一個壓縮器將空氣壓縮到高壓狀態。壓縮後的空氣進入燃燒室,與噴入的燃料混合並點燃燃燒產生的高溫高壓氣體,使燃燒室內的壓力增加膨脹。高溫高壓氣體通過噴嘴噴出,產生向後的噴氣推力。噴氣的速度和噴氣量取決於發動機的設計和工作狀態。
胡振華沉思了許久,突然走向一旁的繪圖台,開始認真畫了起來。
嚴格來說,老胡畫的,隻能算是漫畫。
發動機,是多麼嚴謹的工藝品,豈是胡振華這等學渣能懂的。
彆說他是看了一些短視頻而已,就算是放一張圖紙讓他抄,都有可能抄錯。
半個小時內,他一共畫了四幅圖,代表渦噴發動機的四個變種,分彆是:渦扇、渦噴、渦漿、渦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