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暫告一段落,對於江南大小世家豪強而言,這已是夏國給出的最終處置。
平心而論,夏國對他們算得上手下留情,縱使萬貫家財難以保全,至少性命無憂。
這些人多年積累的眼光與經驗仍在,隻要日後恪守夏國律法,未必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秦思源環視在座眾人,沉聲道:“這件事便到此為止,繼續下一個議題”。
話音剛落,一位身著監察院官服的中年人起身奏報。
此人正是監察院副院長牛進,也是追隨夏王多年的元老,“稟大王,我大夏進駐江南已近五月,雖說戰事捷報頻傳,根基漸穩,但官吏隊伍卻接連曝出不少問題”。
秦思源麵無表情,此事他早已知曉,目前江南的官吏隊伍中,既有從夏國本土調來的近萬舊部,也有在江南臨時提拔的人員,總計近三萬人。
短短數月間,這些人在搭建基層政權、推行夏國律法等事務上確實頗有成效,可問題也隨之滋生,單是呈到他案頭的舉報便已堆積不少,為此他還專門召集政務院官員商議過。
政務院首腦蘇明哲曾建議暫緩處置,理由是如今仍處開疆拓土的關鍵階段,若對官吏問題過於嚴苛,恐動搖地方安定。
畢竟夏國雖著力培養官吏,卻始終填補不上領土擴張帶來的人員缺口,這是現實困境,絕非幾句政令便能化解。
但秦思源另有考量:貪腐之事,有一便有二,人的貪欲一旦放縱便會無限膨脹,若此刻姑息,日後必成心腹大患。
更何況,他自認待官吏遠勝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是“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而夏國官吏的月俸與福利待遇,他敢說已是當世最優。
正因如此,夏王府與政務院雙管齊下,下令監察院嚴查各地官吏的貪汙腐敗、瀆職失責等行為。
“你們已查了三個月,可有結果?”,秦思源語氣平淡,卻透著不容置疑的威嚴。
牛進捧出厚厚一疊卷宗,沉聲回稟:“回大王,監察院已完成對江南現有官員的全麵審查,查實問題諸多”。
“其中從成都調來的一萬舊部中,有百餘人涉事,而從江南本地招募的官吏,涉案者竟達一千四百餘人”。
秦思源臉色驟變,鐵青如鐵:“具體是哪些問題?最嚴重的到了什麼地步?”。
牛進抽出一份卷宗,逐條稟報:“最嚴重者,竟與當地豪強暗中勾結,收受賄賂為其脫罪,其中單筆受賄最高達萬兩白銀”。
“更有甚者,公然違背大夏官員守則,廣納數房妾室,還有些人仗著職權壓榨百姓,行巧取豪奪之事,引得民怨沸騰”。
秦思源深吸一口氣,胸中翻湧著怒意。
這便是他始終堅信製度、而非人性的緣由,如今尚在打天下的階段,便已滋生如此多的亂象,若到了治天下之時,豈非要變本加厲?更遑論日後階層固化,恐怕更是不堪入目。
正如後世所言,屠龍者終將成為惡龍,或許這一代人尚能堅守本心,但下一代呢?屠龍者的後代若習慣了“食肉”,又怎會甘心“吃素”?
議事廳內鴉雀無聲,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上首的秦思源身上,靜待他的決斷。
秦思源平複心緒,問道:“情節嚴重者有多少?”。
“共七十三人,均為江南本地招募的官吏,從成都調來的舊部雖有違規,但尚未觸及重罪”,牛進答道。
聽到這裡,秦思源的臉色稍緩,若是隨他征戰多年之人出了大問題,那才是真的顏麵無光。
“你們監察院有何處置意見?”,他看向牛進。
牛進麵露難色,拱手道:“這……監察院雖有定例,可如今正值江南初定,各地急需官吏治理,若處置過重,恐怕無人再敢任事……”。
秦思源瞥了他一眼,語氣幽幽:“監察院與法院本是相對獨立的部門,難道連章程都沒有?那留著你們還有何用?”。
“臣不敢!隻是……”,牛進額頭冒汗,連忙解釋,“政務院那邊擔憂處置過嚴會影響地方穩定,臣也考慮到現實需求……”。
秦思源揮手打斷,他自然明白,這定是政務院那邊施加了壓力,畢竟眼下的困境確實存在。
沉吟片刻,他突然問道:“罪大惡極、貪汙受賄萬兩以上者有多少?”。
牛進心頭一緊,但早已將數據熟記於心,當即脫口而出:“罪大惡極及貪汙萬兩以上者,共二十三人”。
“很好”,秦思源語氣果決,“本王的意思是:罪大惡極及貪汙萬兩以上者,判死刑”。
“貪汙五千兩至一萬兩者,開除公職,沒收非法所得,判十年以上徒刑”。
“貪汙一千兩至五千兩者,開除公職,沒收非法所得,判三年以上徒刑”。
“貪汙一百到一千兩以內者,令其主動上繳贓款,十年內不得晉升,以觀後效”。
“貪汙百兩以內者,批評教育,上繳贓款後再給一次機會,若能悔改,不影響日後晉升”。
說完,他看向眾人:“你們覺得如何?若無異議,便將這些納入官員守則”。
夏國向來對官吏待遇優厚,管理也素來嚴格,隻是此前一直缺乏明確的量刑標準。
今日秦思源這番話,便是要將規矩定死,讓所有官吏都掂量清楚,貪腐的代價自己能否承受!
眾人低聲議論起來——這是夏國議事的慣例,議題拋出後允許充分討論,在這個時代,算得上難得的民主了。
許久,蘇明哲起身問道:“大王,臣讚同此議,隻是有一問:若貪官無力上繳贓銀,該如何處置?”。
“無力上繳?”,秦思源冷笑一聲,“那就讓他們勞役抵債,直到還清為止!他自己還不完就兒子還,兒子還不完就孫子還,否則,其子孫三代之後,也不得為官為吏!”。
他頓了頓,語氣愈發嚴厲:“在大夏做官,就得守大夏的規矩,受不了就彆做!否則,法不容情,還要遺禍子孫!”。
“臣讚同大王的意見!”,蘇明哲率先拱手附議。
“臣附議!”
“臣也附議!”
眾官員紛紛起身讚同,對此事全無異議。
喜歡明末崛起:打造一個嶄新華夏帝國請大家收藏:()明末崛起:打造一個嶄新華夏帝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