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獻忠與李自成聯軍攻陷此地後,有組織地對皇陵和祖陵進行了徹底的破壞與褻瀆:他們挖掘陵墓,縱火焚燒享殿樓宇,濃煙滾滾數日不熄。
參天的護陵鬆柏被砍伐殆儘,精美的石像生、碑刻被砸毀。這場浩劫,不僅是物質上的損失,更是對朱明王朝尊嚴的一次致命打擊。
消息傳至北京,崇禎皇帝如五雷轟頂,他身著素服,痛哭流涕地前往太廟向列祖列宗告罪,並再次下詔“罪己”。
鳳陽之火,燒掉的不隻是陵寢建築,更是天下人對明朝“天命所歸”的信仰。它向世人宣告,起義軍已強大到足以撼動王朝最神聖的根基。
截至崇禎十二年,起義軍以最原始、最暴烈的方式,對明朝宗室與皇陵進行了無情的清算。
這不僅僅是一場軍事對抗,更是一場席卷整個社會的階級複仇與政治象征戰。宗室的鮮血染紅了破碎的王冠,皇陵的廢墟掩埋了昔日的神聖。
這一切,都清晰地勾勒出明末社會矛盾已尖銳到無法調和的程度,舊秩序正在以最慘烈的方式崩塌。
也正是這種玉石俱焚的恐怖前景,使得後來崇禎皇帝在權衡利弊時,會對那個至少承諾保留一絲製度性體麵的新興“大夏”,產生一種複雜而無奈的考量。
崇禎的胸膛微微起伏,顯然想起了那些慘遭屠戮的藩王宗親。
他深吸一口氣,仿佛下定了某種決心,聲音低沉卻清晰:“如此看來,若這江山注定要易主,與其落入那些毫無章法、隻知破壞的流寇之手,讓我朱氏血脈斷絕,不如交給大夏”。
“至少,這是一個有製度、講規矩的王朝,或許還能給我朱家,給這數以十萬計的宗室子弟,留一條活路”。
他看向孫傳庭,眼神複雜,既有帝王的驕傲,也有身為宗室之主的責任與無奈:“朕這個皇帝,做得失敗,守不住祖宗江山”。
“但作為朱家目前的主事之人,朕有責任,為他們尋一條生路,哪怕,朕心裡也並不待見那些蛀蟲般的宗室”。
孫傳庭聽到這裡,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皇帝能說出這番話,已是經曆了何等痛苦的心路曆程。
他整理了一下被夏王召見時的細節,緩緩開口,語氣凝重:“陛下能有此念,實乃宗室之福”。
孫傳庭先定了基調,然後才切入正題,“夏王之意,確如陛下所料,願給大明皇室一個相對體麵的結局,仿效古之王朝更替成例。”
“其一,關於陛下及直係皇室,夏王承諾,若陛下順應天命,可保全性命,並冊封陛下為‘歸命侯’,以示優容”。
“然……”,孫傳庭停頓了一下,觀察著崇禎的神色,艱難地補充道,“此爵位,僅止於陛下一人,其餘宗室,無論親疏,皆不再享有任何前朝特權,需與平民一體編戶,自謀生路”。
崇禎聞言,眉頭微不可察地動了一下,但並未發作。
這條件固然苛刻,剝奪了朱家皇族的特殊地位,但比起被流寇屠戮殆儘,似乎已是更好的選擇,他更關心的是另一個問題。
“那大明的官員呢?夏王如何處置?”,崇禎問道,他想起之前聽聞的關於江南的種種消息,語氣中帶著一絲不確定的擔憂,“朕聽聞,江南的世家大族、豪強官吏,幾乎都被大夏抄家清算,下場淒慘。可是如此?”。
孫傳庭點了點頭,神色肅然,他知道這是無法回避的殘酷現實:“回陛下,確是如此。大夏對前明官員,並無特赦之說。所有人,皆需依照大夏頒布的《官吏審查條例》與《反貪腐法令》進行嚴格審查”。
他進一步解釋道,語氣中帶著對大夏鐵腕手段的凜然:“江南之地,凡有貪腐害民、劣跡斑斑之官員胥吏,輕則抄沒家產除基本生活資料及部分核實為合法收入外),貶為庶民”。
“重則依律問斬,家眷流放。各地盤踞之世家豪強,凡有侵占田畝、橫行鄉裡、對抗新法者,亦遭到無情清算,田產充公,首惡嚴懲不貸”。
“其手段之果決,波及之廣,確實堪稱雷霆萬鈞,毫不留情,江南的世家大族、豪強基本被一網打儘!”。
崇禎聽著,下意識地握緊了拳頭他能想象那是怎樣一番腥風血雨。
那些江南的官員、士紳,其中不少人與朝中大佬關係盤根錯節,如今卻……
孫傳庭似乎看出了皇帝的震動,補充道:“夏王曾言,此乃大夏立國之基,製度根本,不會因任何人、任何事而改變”。
“且大夏與明初情形迥異,他們通過自身培養及選拔,已擁有足夠數量的基層官吏,完全無需依賴舊明士紳階層來維持統治”。
“故而,他們有能力,也有決心,對舊的利益集團進行徹底的清洗與重塑,和我大明建國之初截然不同”。
崇禎深吸了一口氣,又緩緩吐出,他想起了朝堂上那些隻會黨爭、遇事推諉、私下裡卻拚命撈錢的官員。
想起了各地將領的虛報兵額、克扣軍餉,想起了國庫的空虛與官員家宅的豪奢……一股難以言喻的憤懣與無力感湧上心頭。
他咬了咬牙,臉上閃過一絲狠色,又迅速化為徹底的疲憊與漠然。
“罷了……”,崇禎揮了揮手,聲音帶著一種心灰意冷的決絕,“那些人朕也管不了,也不想管了,既然大夏自有法度,便由他們去吧”。
這句話,輕飄飄的,卻仿佛一道無形的判決,將那些曾經依附於大明王朝的龐大官僚集團,徹底推向了未知的命運。
暖閣之內,君臣三人再次陷入沉默,隻剩下曆史的洪流,在窗外無聲地咆哮、奔湧。
良久,令人窒息的沉默在暖閣中彌漫,隻有燭火偶爾發出輕微的劈啪聲。
崇禎仿佛剛從一場深沉的夢魘中掙脫,目光緩緩聚焦,落在眼前這位風骨猶存的臣子身上。
他嗓音帶著疲憊過後的沙啞,問出了那個關乎未來走向的問題:“伯雅,既然來了,後麵有何打算?還要回江南去嗎?”。
喜歡明末崛起:打造一個嶄新華夏帝國請大家收藏:()明末崛起:打造一個嶄新華夏帝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