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是陛下來了。”
一個氣若遊絲的聲音從床上傳出。
跟隨在劉諶身後的譙熙趕緊說道:
“父親,正是陛下!”
劉諶再次揮手屏退包括譙熙在內的其餘人等。
然後走到譙周的床前,拉起對方的手說道:
“譙卿,朕來了。”
枯槁的手猛然爆發出一絲力量。
譙周嗚咽著說道:
“陛下,臣對不起你,對不起大漢!”
劉諶沒有接話,他知道譙周為什麼會這麼說。
若是當年大漢沒有自己的到來,說不定真的就就此亡了。
譙周自然也不會有後來的這些經曆,更不會看到已經行將就木的大漢,再次散發出生機。
若說他心中沒有後悔,那肯定是假的。
隻是此時的劉諶卻覺得有些看不清了。
雖然後世淺薄的曆史告訴他,譙周的《仇國論》很大程度上導致大漢喪失抵抗之心。
可若是把這個責任完全歸咎於眼前這個老人,是不是有些過於苛刻?
尤其是在當初和宗預聊過之後,更是讓劉諶對這位蜀中大儒有了一些新的看法。
所以對於譙周的感觀,劉諶說不上好也說不上壞。
對於劉氏來說,譙周的做法肯定是不對的。
可是對於當時的蜀中百姓來說,結束連年戰爭,未必不是一件幸運之事。
至於後來司馬氏不當人,導致五胡亂華發生。
根本怪不到彆人頭上,誰也看不了幾十年上百年那麼遠。
給他一個司空的職位,也完全是因為彼時的大漢沒有比譙周更合適的人,自己也需要譙周來替自己穩固朝堂人心。
好在後來譙周的表現都還不錯,再加上《百家姓》和《漢語字典》這件事,他堅定的站在自己這邊。
博得了劉諶的不少好感,雖然自始至終都沒有給過他什麼實權,但該有的榮譽也從來沒有落下。
“卿不必自責,朕都知道。”
聽到劉諶的話,譙周搖了搖頭:
“陛下,昭烈皇帝素以仁義治世。”
“又嘗言成大事者須以民為本。”
“臣見蜀中百姓連年戰火之下,不能稍有安定。”
“故而才有那篇罪言。”
“這些年,每每想及此事,便深感罪孽深重。”
劉諶聞言又是一陣沉默,原本曆史上的譙周好像也是在大漢滅亡後沒幾年就去世了。
很難說是老死的還是心懷愧疚而死。
但這一次,他肯定是心懷愧疚。
“朕早就已經說過了。”
“天下之事,非一家一姓之所願。”
“當年黃巾之亂為何能一呼百應,無非是天災人禍,逼的人活不下去罷了。”
“昭烈皇帝正是看到這一點,才會說出民為本這樣的話。”
“如今大漢雖然談不上政通人和,但有學堂的那些學子們慢慢的教化百姓。”
“朕相信總有一天,百姓們會過上安居樂業的日子。”
“當然,這些都離不開譙卿的授業之功。”
聽到劉諶的話,譙周艱難的點了點頭。
隨即又說道:
“多謝陛下,隻是臣還有一事相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