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新區黨群服務中心,下午四點。
製度反饋協調辦公室內,一位剛調來的年輕副主任正逐項核查各試點模塊適配進度。他原本是星城市國資委的青年乾將,三個月前被借調至此,負責“製度接入過程中的係統阻力識彆”。
這個崗位沒有頭銜光環,卻擁有一項不被外界知曉的權限:能直接提報“機製失配預警人選名單”,交由市委組織部與紀檢雙備案。
也就是說,他的手裡,握著一套“乾部係統是否匹配星光機製”的雷達。
“第9組反饋進度延遲?”他看著屏幕,“延遲三天還沒補?”
副處級項目主管在一旁低聲解釋:“主要是分管副區長擔心放權後財政審批會形成責任懸空。”
年輕人眉頭一皺,卻沒開口訓斥,隻低聲說:“建議其調崗,進入‘機製觀察通道’,但不公開掛賬。”
這個詞,“機製觀察通道”,在星城市被稱為“乾部新冷宮”——不處罰、不表態、不提拔,但也不給機會,完全透明化掛起,等待適配或淘汰。
而現在,它第一次被推廣到了星城市之外。
……
與此同時,瀏陽市一處基層政務大廳內,執行科科長何廣義正埋頭填表。
三個月前,他還在“製度改革適應性心理調研回訪小組”裡投過一票:傾向觀望。理由是:“改革節奏過快、權責交叉過頻。”
但今天,他卻主動要求加入“政務反饋三日限時機製試點”。
理由很簡單:他發現,不加入,意味著永遠沒有“超時免責”這道防火牆。
以前怕擔責,現在怕落單。
那一刻,他忽然意識到:
“這不是一次製度選擇,這是一次乾部係統內部的生存重組。”
……
整個瀟湘省,正在悄然出現一項新的現象:
中層乾部的集體“機製歸隊行為”。
不是因為忠誠,也不是因為覺悟,而是因為在這一場看不見硝煙的製度演化中——
誰匹配機製,誰才有未來。
而這正是李一凡最初在設計“機製可複製性指標”時埋下的戰略伏筆。
……
市委調度中心,製度反饋日報係統。
方卓站在監控大廳最上層,望著那一塊塊不斷閃爍的實時數據屏,半晌才吐出一句:
“這才是真正的權力結構——不是開會、不是發文,是他們自己選了要不要融入這套係統。”
李一凡沒有接話,隻將最新“製度演化反饋簡報”提交到了市委政策研究室、組織部、紀委與中組部調研資料同步通道中。
這是一份名為《機製自適應行為報告》的文件,核心觀點隻有一句:
“當前機製運行中,最大變量不再是體製授權,而是乾部係統自我重構速度。”
……
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在讀完這份簡報後,直接將其交給了趙建國。
他沒有附言,隻在彙報紙頁的邊角寫了一個字:
“潮。”
趙建國看了很久,終於明白了他的意思:
不是李一凡推動了多少,而是潮水已經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