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辦公廳北樓,夜色中依舊燈火通明。
一份來自省委組織部的信息彙總報告正在通讀會上傳閱,頁碼編號高達74頁,數據密密麻麻。文件封麵上印著四個字:
“趨勢性分析。”
報告沒有一處出現“李一凡”的名字,但整份內容指向分明:乾部係統正呈現出一種結構性適配潮。
趙建國靠在會議椅背上,眉頭緊鎖。他的目光,落在摘要頁最後一段:
“機製化適配,不等於組織忠誠轉移。但乾部係統的路徑依賴正在悄然重構。”
“未來組織係統的‘管理重心’,可能不再是乾部,而是製度。”
許久,他低聲問:“如果乾部係統認的是製度,而不是組織,那我們組織還有什麼用?”
沒人回答。
組織部副部長李永中語氣謹慎地說:“李一凡的機製,並未脫離組織軌道,反而將紀檢、人社、組織三套係統捆綁為機製運行保障。這也是為什麼乾部係統會有安全感。”
趙建國沒說話,指尖輕輕敲著桌麵,像是在思考。
半分鐘後,他開口:
“安全感,來源於習慣。”
“但這個習慣,如果不由省委控製,是不是遲早會長出自己的意識?”
這句話,在場幾人都聽明白了。
不是擔心“李一凡”,而是擔心“機製自我生成”。
那將意味著——省委不再擁有“意識源代碼”的控製權。
……
三天後,省委召開一場題為“基層治理適配與組織機製匹配性調研成果通報會”。
會議形式看似常規,實則釋放了一個極強信號:省委要對機製“建立歸口管理預案”。
陳鬆年在會上提出:“建議將全省機製試點平台,統一納入省級機製成果協調辦公室,歸口至省委政策研究室牽頭,確保機製不形成自主治理單元。”
這等於是試圖將“機製成果”從李一凡構建的操作係統中分離出來,重新納入省委主導權結構。
許宏誌沒有明確反對,隻提出:“機製成果歸口管理,可以考慮。但製度結構本身不應被政治操作侵蝕,應由標準體係主導。”
一句話,堵死了“變相權力奪位”的路徑。
趙建國望著滿桌材料,忽然沉聲道:
“機製,是我們應對不確定的武器。”
“但如果它本身變成了不確定,那怎麼辦?”
沒人回答這個問題。
……
星城市委製度研究組內部,一份代號為“鏡像計劃”的製度文件正在秘密討論。
這是一套乾部係統學習平台與機製評估模型,本質是:構建一個自動訓練機製認知路徑、製度習慣與績效回環的閉環模型。
——係統不再依賴主觀指令,而是將“製度適應力”變成乾部考評標準的核心權重之一。
在模擬測試中,這套模型已經完成了對247名中層乾部的“製度熟練度評分”,將製度適配行為標準化,並與組織係統兼容。
這一切,李一凡沒有一句公開表態,但他背後的製度團隊,正在完成一場組織秩序的深度重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