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常委會結束後的那個夜晚,星城市委大院的燈光亮到淩晨。
一場有關“機製係統是否繼續深入推進”的爭論,已在會議室內塵埃落定——李一凡用一組真實數據、三個案件實例和一次乾部畫像樣本,徹底堵住了質疑者的嘴。
財政、人社係統的代表雖然麵色鐵青,卻再無言語。
但這並不意味著反撲停止,反而是真正抵觸的力量,開始從明轉暗。
第二天上午,市財政局三層小會議室,一場非正式的“午前會談”正在進行。
出席者除財政局幾位中層骨乾,還有來自人社、醫保、經信等部門的“朋友”。他們圍坐在一張橢圓會議桌旁,神情嚴肅。
“他們這是打算連‘崗位安排’都交給那套破係統?”一名人社處長忍不住低聲抱怨,“以後我們還怎麼管人?配崗還得讓算法打分?”
財政預算處副主任搖搖頭:“不是不能配合,但你看現在,原來隻要我們簽個意見,現在不但要按係統打分,還要過紀委審批……李一凡這是在拆我們所有人的權。”
這句話,引起了低低的附和。
“關鍵是,他有巡視組撐腰,常委會上誰敢真反對?市長都不吭聲了。”
“老唐不是也開會了麼?之前他可差點是常務副市長。”
“嗬,他現在不吭聲,你以為真服了?這仗,還沒完。”
這些中層骨乾說得含蓄,但每個字裡都帶著一種被架空、被壓製的不甘。
“……咱們總得做點什麼。”醫保局一位副處長低聲說,“不然再下去,輪到我們調崗的那天,就連申訴渠道都沒有了。”
會場陷入短暫沉默。
他們不是要公開對抗,而是在尋找製度漏洞之外的‘縫隙’——或輿論,或督察,或“試點副作用反饋報告”。
他們知道,機製係統本身沒有問題,真正讓他們恐懼的,是它背後那位幾乎掌控全城資源的市委書記李一凡。
與此同時,在星城市委組織部,何國慶正在逐一審閱即將啟動的“機製適配評估”首批名單。
桌上,摞著一疊乾部畫像評估報告,每一份都附有崗位勝任能力、近三年履職效能評分,以及“機製係統流程偏離度”備注項。
這些數據不是用來直接裁人,但已經可以用作“組織調整”的參考依據。
何國慶拿起一份檔案,封麵寫著——
李峰,市金融管理局局長,副廳級
他眉頭一皺。
這個名字並不陌生,在前幾輪機製推廣中,金融管理局是典型的“半合作”單位,凡機製平台觸及金融政策環節,李峰總會以“敏感”“需省廳批準”為由搪塞過去。
“這人,不能再留在核心環節。”
他拿起紅筆,在檔案上畫了一個圈,隨即批給市委秘書長梁國濤——“建議調離現崗位,待安排其他協調崗位,降低係統敏感度。”
梁國濤很快批示:“同意,進入第一批組織係統適配預案。”
這份指令並未立即執行,但一旦機製係統與組織係統正式並網,那些“流程偏離度過高”的乾部,將自動觸發“重新評估”程序,不需要一紙詔令,也能讓人從核心退出。
李一凡的算盤,從不是“大開大合”的清洗,而是用製度構建一套無聲的排異係統。
當天傍晚,《星城市新聞聯播》播出一條看似平常的報道:
“市委組織部將於下周啟動‘2025年度乾部綜合評價體係改革試點’,試點內容包括:崗位適配度評估、跨部門協同指數評測、製度執行反饋整合機製……”
畫麵中,組織部長何國慶出鏡,背後投影顯示“機製匹配度”四個淡藍色大字。
次日,多個微信群悄然轉發了一個“未署名”的帖子:
【製度之手已伸向組織係統,乾部是否變成數據標簽?誰來守住人事權的底線?】
雖然傳播不廣,但財政、人社、醫保係統內部,已有人借此文章開始低調發酵。
有些人,在醞釀一場非製度的反彈。
此時的李一凡正在辦公室內,接待剛從四九城返回的老熟人——
中組部乾部三局的林子安。
“你知道吧,昨天你們這套機製匹配方案在中組部討論會上引發爭議。”林子安語氣不輕不重,“有人說這是好事,數據化;也有人說,你是在用技術手段綁架組織權。”
李一凡靜靜地聽著,緩緩倒了兩杯茶。
“我不是綁架組織係統,我是給它一次真正洗牌的機會。”
“你們不是年年說要推進‘年輕化、結構優化、能力導向’嗎?我現在給你一個工具,一個能精準識彆‘誰該上,誰該退’的係統。”
林子安沉默片刻,問:“你準備什麼時候動第一批?”
李一凡語氣平靜:“三周後。市委組織部、機製平台、紀委三方共推,公開通報,設反饋通道,陽光運作。”
林子安點了點頭,沒有再說話。
他明白,一場關於組織係統運行邏輯的變革,已經無法回頭。
喜歡重生歸來:我誓登權力巔峰請大家收藏:()重生歸來:我誓登權力巔峰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