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鎮來的乾部,誰敢小瞧?
“你聽說了嗎?新來的組織部長,是從嶺南鎮上來的。”
“鎮裡?不是縣,是鎮?”
“真事!之前在召陽縣,聽說什麼改革搞得厲害……不過這調得也太猛了吧,直接空降常委,還主抓組織?”
衡洲市委大院內,茶水間的議論聲止不住。會議室的卷簾門一拉,桌上剛倒的熱茶都還未冷,一場未見硝煙的“迎接儀式”,已悄然展開。
市組織部大樓,三位副部長遞交了“短期療養”申請,理由千篇一律:身心疲憊,申請調養兩周。
有人眼神發酸,有人語氣嘲諷:
“就這?一個鎮出來的,真把自己當人物了。”
“不過是李一凡點了頭,吹個風,省委就真敢用?這要是搞砸了,誰兜著?”
可他們忘了,嶺南鎮那塊地方,早就不是小鎮那麼簡單。
衡洲市委組織部頂層,窗外是秋日斜陽,何江林站在辦公桌前,一頁頁翻著人事檔案。
這是他到任的第一天。
三年前,他還隻是召陽縣組織部副部長,更多時候在數據、會議和基層考察中穿梭;但他清楚,自己真正被李一凡注意到,是在嶺南鎮。
那是一次“半下放、半考察”的調任,他不負所托,在嶺南鎮三年間:
?構建了“崗位責任鏈”製度,解決鎮級乾部推諉內耗問題;
?推出村乾部履職公開承諾製,試點在全縣推廣;
?對接阿裡、京東,成立嶺南電商園,激活沉寂的產業基礎;
?成立“基層乾部聯席會”,讓所有站所形成常態溝通機製。
三年後,全縣黨建專項檢查組點名表揚嶺南鎮,稱其為“農村治理現代化的縣域範例”。
那一年,李一凡把他叫到縣委辦公室,隻說了一句:
“乾淨、能乾、敢乾,這樣的人,我記住了。”
而今,調令簽發,直升衡洲市委常委、組織部長。
但光有身份遠不夠。
副部長們請假,基層組織科一片觀望,衡洲本地的官場老圈子擺明了姿態:不歡迎、不接觸、不支持。
何江林心中有數。
下午五點,他沒有像常規操作那樣召開歡迎會,而是帶著秘書,直接去了組織部一樓人事檔案室。
門口的小劉還愣著,何江林已經推門而入。
“乾部評估材料在哪一櫃?”
“啊?部長您要看什麼?”
“所有處級乾部近三年的考核結果,特彆是崗位變動、年度績效、乾部民主測評得分。”
“這……您一個人要看完?”
“你陪我看。”
這話一出,檔案室一整晚燈火通明。
第二天早上七點半,何江林依然準時出現在辦公桌後,麵前是一遝打印好的表格,上麵是全市科級以上乾部的結構分析與風險預警清單。
沒有人布置,也沒有下口頭指令——他自己調、自己寫、自己算。
秘書忍不住問:“您……昨天就通宵?”
何江林沒看他,淡淡地說:“組織係統,就是用來選人的。如果我們不摸清楚人,那憑什麼提拔?”
兩天後,衡洲市委召開常委會,主題是“乾部輪崗與結構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