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洲市委組織部的會議室內,何江林盯著投影幕上的一張人事變動圖表,麵色冷峻。
這是他上任以來,第一次遭遇係統性“掣肘”。
五個縣區在本輪乾部評估中列入“觀察名單”,其中有三個,突擊上報乾部“轉崗申請”,理由出奇一致:“身體原因”“家庭變動”“不再適配新職責”。
而實際情況,隻有一個詞能概括——躲評估。
這些人,或是地方舊派係在縣裡深耕多年、根基盤根錯節;或是被動應付新機製、對製度改革內心抵觸。
看似合規,實則消極對抗。
何江林把最後一頁報告合上,聲音平靜,卻壓著怒火:
“乾部可以不在係統推薦名單裡,但不能自己玩消失。”
“改革不是請客吃飯,誰也彆想借機脫身。”
與此同時,嶽西市委大院。
原本因推進不力被列入“調整建議名單”的縣委常委黃誌清,卻忽然被市裡重新任命為“重點產業對接專員”,同時安排進了市平台公司掛職,職務“平調”。
乍一看,是地方安排乾部繼續發揮作用,實則繞過製度篩選,重新包裝,規避問責。
市委組織部一位年輕副部長看著這紙任命書,忍不住搖頭:
“這已經不是操作問題,是政治態度問題。”
“製度選人剛起步,就開始鑽空子。”
文件剛送到省裡,當天就被製度推進辦駁回。
趙斌簽批一句:
“地方安排乾部必須與平台表現掛鉤,凡脫離評估係統,建議凍結財政專項配套支持。”
星城市製度辦公室內,李一凡坐在會議桌前,手中捏著一份報告。
報告來自製度推進辦和省委組織部聯合完成的《全省縣域改革阻力圖譜》。
圖譜中,紅色標注的區域,集中在嶽西、江陵、南楚一帶;黃色警示區域則覆蓋昌州、衡洲、東陽等七市十三縣。
報告結尾這樣寫道:
“部分地市組織係統正逐步形成‘規避機製’,通過人事技術手段乾擾製度運行,建議上升組織處理級彆。”
李一凡合上文件,抬頭看向趙斌:
“這不是製度的問題,是用人舊體係在反撲。”
“以前他們看資曆、看圈子,現在我們按項目、按責任、按表現。”
“你想他們怎麼想?當然是——不適應。”
會後,李一凡召集製度推進辦、組織部部分骨乾,在省委五號會議室緊急碰頭。
“我們現在麵臨的問題不是識彆不了人,而是舊係統在拖人。”
“所以我們必須打破一個慣性——所有人都在一個評估口子上競爭,必然有人覺得吃虧。”
趙斌點頭:“書記,您是說……引入分類製度?”
李一凡點頭,語氣沉穩:
“我們要劃分乾部類型。”
“項目型乾部、管理型乾部、服務型乾部——不能一刀切評估,更不能同一維度選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