瀟湘省委大樓八層,辦公廳第六會議室燈火通明。
趙建國站在窗前,看著窗外入夜後的星城燈海,片刻沉思後才回頭道:
“機製交接已過百日,省委組織係統運行穩定,乾部體係也實現了第一輪篩選。”
“現在,是時候把這套製度交給外麵了。”
此言一出,會議桌一側幾名廳級乾部神色一凝。
製度,不再是內部實驗的概念,而是作為可輸出的“治理產品”,被正式提上日程。
李一凡穩穩坐在長桌一側,沒說話,隻是翻開一份最新的《瀟湘乾部製度閉環運行評估報告》。
這份報告由省委組織部、財政廳、製度推進辦三家聯合簽發,數據清晰寫著:
?製度運行全口徑覆蓋21個地市;
?乾部選拔機製實現“任務指標+財政反饋”綁定;
?各地年度政務推進與人事調度匹配度超過82;
?基層考核對象“責任評分+組織畫像”重合度提升至92;
數據的背後,是三年改革打下的完整製度基礎。
如今的瀟湘,不再是試點,而是樣板。
—
趙建國看向李一凡:“中央那邊已點了名,要瀟湘牽頭建立‘中部組織協同機製’。”
“江淮、贛東、皖北幾個省都遞了話,希望我們派人去介紹經驗。”
這不是建議,而是命令。
李一凡輕輕合上報告,抬頭語氣平靜卻堅定:
“我去。”
“但我不是去講製度的,我是去講怎麼讓製度活下來的。”
—
一周後,江淮省省委辦公廳一號會議廳,一場名為“區域乾部治理能力提升研討會”的封閉交流會在悄然舉行。
瀟湘方麵,由趙建國帶隊,李一凡為技術執行代表,帶著來自製度辦、組織部、財政廳三條線的乾員一同赴會。
會議主持人是江淮省常務副省長陶銘澤,官場老辣,講話不疾不徐:
“瀟湘經驗,我們不隻聽了三年,也看了三年。”
“現在中央讓你們帶頭,帶的不是文件,而是治理的真東西。”
趙建國隻說了一句:
“瀟湘不是來推銷的,我們隻是把我們怎麼走出來的這條路,攤開來讓你們看。”
隨後,李一凡登台,現場投影出一張圖表。
他用最簡潔的話總結瀟湘經驗的核心:
“人——要用在事上。”
“事——要綁在結果上。”
“結果——要反饋在財政和組織上。”
這不是機製評分係統,也不是乾部畫像模型,而是他壓了三年所提煉出的最底層“權責數據閉環”。
他話音落下,陶銘澤當場表態: